课件编号6238837

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0次 大小:160549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 cover
(课件网) 语文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上 10.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才华横溢的苏轼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掉了脑袋。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解题 读准字音 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qǐn 水中藻zǎo 、荇xìng交横, 盖竹柏bǎi影也。 多音字 解 jiě解衣欲睡 jiè押解 Xiè姓解 行 Xíng行走 háng行列 朗读节奏 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 夜,解衣/ 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 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 遂至/ 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 如/ 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 何处/ 无竹柏? 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疏通文意: 于是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走到院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衣准备睡觉。我看见月色照进门里, 照进 欣然起行。 念 无 与 乐 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高兴、愉快的样子 想到 于是 到 睡,睡觉 共同,一起 院子里 想要 脱衣 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 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形容水清澈透明 交叉错杂 表示推测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哪里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划分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相与步于中庭”)叙写庭中步月。(叙事) 第二层(从“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描写月下庭中景物。(写景) 第三层(从“何夜无月”到结尾)抒发作者面对月光如水、竹柏疏影的感触。(抒情) 研习课文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 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 承天寺中庭 人物: “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事情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事情的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三、最能体现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情趣的词语是_____。 四、写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它好在哪里? 欣然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用了两个奇特的比喻,写出了月光澄澈透明,月影姗姗可爱。 五、作者抒发的感慨是什么?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 ③在赏月的欣喜、悠闲之中,包含着无限的感慨、无奈,甚至是悲凉。—政治上不得志,遭到贬压 六、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哪两层意思? ①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 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小组讨论 1.全文没有一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