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239129

七八九年级39首古代诗歌鉴赏课件(共169张PPT)

日期:2024-05-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1次 大小:10991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八九,年级,39首,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 cover
课件168张PPT。梳理 七~九年级39首古代诗歌鉴赏第一篇 教材精华观沧海 七上/4/山水田园类① [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207年8月,曹操大破乌桓和袁绍残部,统一了北方。这一决定性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日后便可全力挥兵南下攻打南方割据势力,从而实现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于是诗人在归途中登山临海,写下本诗。 (2)炼字: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写登山所见,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②“涌”字既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也写出了诗人对海的惊叹和赞美。 (3)情感:诗歌通过写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色,表现出诗人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和豪情壮志。(4)修辞方法:“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四句运用夸张,写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表现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5)表达方式、表现手法: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将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结合在一起。 ②虚实结合———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这六句写海水和山岛,是实写沧海之 景;“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是虚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沧海的壮 丽景色。 ③动静结合———山岛耸立,是静态;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和海水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是静态;洪波是动态,草木和洪波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④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四句,诗人借奇特的想象,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 (6)形象:全诗塑造了诗人昂扬奋发、踌躇满志、胸襟阔大、满身豪气的形象。 (7)主旨:本诗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观景象,表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和豪情壮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七上/4/送别类① [李白①]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本诗的诗眼是“愁心”。“左迁”即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唐代县名;遥,遥想,遥祝。王昌龄仕途屡遭挫折,天宝七年(748)被贬为龙标尉。此刻,李白正在东南地区漫游,听到这个不幸消息后深表同情和关切,当即写下本诗。 (2)炼字:“愁心”两字不仅写出龙标的荒远、道路的艰难,更将诗人同情好友旅途艰辛、牵挂好友的关切之情突显了出来。 (3)典故:“子规”运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渲染了伤感的氛围。(4)意象:①“杨花”即柳絮,常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如同浮萍,是漂泊无依的形象。②“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啼声哀切,常代表伤感。③明月,常用来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 (5)情感:诗歌寄寓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关切之情和对友人的祝愿,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6)修辞方法:“我寄愁心与明月”运用拟人,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陪伴友人的使命,从而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7)表现手法:①全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杨花子规与友人飘零联系在一起,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 ②“杨花落尽子规啼”寓情于景。“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点明特定暮春时令,表现了内心的伤感。 ③后两句运用想象,诗人和友人天各一方,便想象月亮带着自己的同情和怀念,去陪伴友人一直到达贬所。 (8)主旨:全诗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奠定了悲凉的基调,再借景抒情,借“明月”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次北固山下 七上/4/羁旅思乡类①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