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240614

(公开课)11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31张PPT)+教案+学案+练习

日期:2024-04-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8次 大小:18157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夜游,学案,教案,PPT,31张,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自学目标 1.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背诵并默写课文。 3.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对文章写景语句的赏析;对作者复杂心境的理解。 学习难点:对作者微妙心情的把握和感悟。 学法指导: 1. 结合书下注释、利用工具书、联系已学文章、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解决字词句。 2. 查阅资料,知人论世,品词悟句,感知作者当时的复杂心境。 【课前预习】 一、预习任务 1.查资料,识记作者及文学常识,扫除字词句障碍。 2.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停顿、语速、语调及感情。 3.思考这篇课文是怎样写月景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二、新知认知 1.记叙的六要素 2.五种表达方式 3.借景抒情 三、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字 ,号 ,谥号 ,眉州眉山人, (朝代)著名 、 。他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 词风。 2.给加点字注音。 遂( )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 藻( )荇( )交横 竹柏( )影也 解( )衣欲睡 积水空( )明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解衣欲睡 欲: (2)欣然起行 欣然: (3)遂至承天寺 遂: (4)盖竹柏影也 盖: (5)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6)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7)念无与为乐者 念: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4.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念无与为乐者( ) (3)相与步于中庭( ) 5.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1.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忠 北宋 文学家 书画家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豪放 2.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jiě kōng 3.(1)想要,正要 (2)高兴的样子 (3)于是,就 (4)原来是 (5)共同,一起 (6)清澈透明 (7)考虑,想到 (8)只是 4.(1)yù 参与,这里指欣赏 (2)yǔ 和、跟 (3)yǔ 共同,一起 5.(1)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便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课中读解】 一、整体感知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2.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3.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4.贯穿全文线索的是_____,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_____ 5. 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_____ 二、赏读课文 (一)赏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这一句写的是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 2.背诵这一句,讲一讲意思。 3.“盖”字怎么准确地解释? “盖”意为“大概是”,是一种猜测;旧教材解释为“原来是”,有恍然大悟的惊喜之感,你认为哪种解释好? 4.把原句改为:“庭下月色空明,竹柏投影于庭下。”行吗? 5.这一句很像中国古典的水墨画,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吗? (二)说其人 1.月是空明之月,人是什么样的人?朗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件什么事。 2. 读了这篇文章,有人说苏轼是“得意、自由、欢欣、豁达、空明”之人,你能根据课文或相关背景找到理由吗?或者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人? 3. 苏轼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4.“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分组讨论,一组从标题和记叙中找,一组从描写中找,一组从议论抒情中找) (1)闲字是什么意思?(空闲?赋闲?悠闲?闲情逸致?安闲?) (2)还有一句写“闲”的比较难,老师给它添加了一些词,请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