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256087

8.《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与友期(课件+教案+视频朗读)

日期:2024-06-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994302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友期,课件,教案
    8 《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课题 《陈太丘与友期》 备课人: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内容 《陈太丘与友期》 一、【上节回顾、导入课文】? 《咏雪》一文,让我们认识了谢道韫这一聪慧少年。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机智少年陈元方。 二、【听读朗读】。 1、听读课文 2、读准字音 太丘舍去(shě) 尊君在不(fǒu) 3、全班齐诵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2、教师点拨 参考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好正午(见面),正午过了那个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走后那人才到达。 元方当时才七岁,在门外嬉戏,那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答道:“等了你好久你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便生气的说:“(你父亲)真不是人,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 我自己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好了正午时候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给他道歉),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理清内容,复述故事】 1.朗诵课文,将句中省略的人物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君(你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你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列出故事的六要素,并据此复述课文,看看哪组讲得最好。 五、【合作探究】 1、元方义正词严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明确:元方首先指出其父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的; 其次指出其父友人的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是没有礼貌的。 2、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①“期日中,过中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 ②到了之后问“尊君在不”,表现得有礼貌; ③当得知陈太丘已经先行离开不但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态度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 ④在元方义正辞严的批评后,他惭愧下车,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3、本文在记述陈元方的故事时,交代了“元方时年七岁”。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明确:作者点明陈元方年龄之小,更能突出他是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的少年天才。 4、主旨归纳 文章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驳斥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便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从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六、【话题讨论】 围绕“‘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人门不顾’是否失礼”这个话题,班级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下面是正反双方的观点,请选 择你支持的一方,将理由补充完整。 正方:元方这样做,不失礼。 理由:_____ 反方:元方这样做,有失礼仪。 理由:_____ 示例: 正方:元方这样做不失礼 理由:①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 ②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反方:元方这样有失礼仪 理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能因人的一时之错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七、【课堂巩固】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