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274007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1次 大小:190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一节,自然界,循环,教学设计
  • cover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发生的环节、水循环的类型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学情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开篇,学生的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的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会的知识是河流的补给和水循环,河流的补给学生不容易理解全面,但这不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少花费时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是难点,特别是水循环的意义学生理解难度大,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完成。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教学难点: (1)运用示意图,说出某区域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五、教学方法 1.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自主观察、学习、探究,并得出观点。 3、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Flash动画和幻灯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六、课时安排 新授课,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在面对滔滔不绝的黄河之水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感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是否正确呢?黄河之水真的是从天上来的吗?它奔流到海之后真的就不复回了吗?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之后,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相互联系的水体 相互 联系 的水 体 转承:在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自然界的水体都有哪些,这些水体之间又有什么相互联系。 图片展示水圈的水体类型: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陆地水又可以分为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在展示的这些水体当中,出现了水的三种形态,分别是什么?这三种形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因此我们得出水圈的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我们把这一圈层称为水圈。(复述一遍水圈的构成)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水圈的构成”示意图,想一想: (1)、水圈的主体是什么? (2)、淡水的主体是什么? (3)、我们目前主要利用的是哪几种水体? 5、假设我们把全球的水量看做是一升,那么淡水资源只是这一升中的一小勺,而人类可以利用的只是这一小勺中的一滴而已。因此我们应该要怎么做? 观看图片 回答: 气态、液态和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