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280430

16.《猫》学案及答案

日期:2024-05-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69次 大小:155003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学案,答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猫 第一课时 一、基础达标 1.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 、 ,我国 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 》《 》等。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污涩( ) 怂恿( ) 怅然( ) 蜷伏( ) 惩戒( ) 妄语( ) 3.解释下列词语 (1) 污涩: (2)怂恿: (3)提心吊胆: (4)畏罪潜逃: 二、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2.请从来历、外形、性情、结局等方面来分析三只猫的特点。 3.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凝望  惩戒  无与纶比  若有若无 B.恍惚  叮嘱 畏罪潜逃  提心吊胆 C.悲楚 安祥  恼羞成怒  妄下断语 D.辩护  衔着  怒不可扼 怒气冲天 2.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B.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C.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D.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 二、研读赏析 学生自由诵读第15—34段,思考: 3.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4.为什么最后“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又要“更难过得多”? 5.找出文中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6.作者通过写第三只猫的遭遇想告诉我们什么? 三、拓展延伸 7.假如你就是那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 8.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 16.《猫》答案 第一课时 一、基础达标 1.作家 翻译家 新文化运动《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海燕》《山中杂记》 2. sè sǒnɡ yǒnɡ chànɡ quán chénɡ wànɡ 3.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畏罪潜逃:犯罪后害怕受制裁而逃走。 二、整体感知 1.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次养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 3.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 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二课时 一、1.B A项“纶”应为“伦”; C项“祥”应为“详”; D项“扼”应为“遏”。 2. D A项中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项中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中的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二、 3.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作: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一一真相。这当中前五个情节是详细述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4.对第三只猫的死更难过,是因为它的死,责任在“我”。我因为不喜欢它而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是被“我”打伤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又因为这种负罪感不能消失,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所以“永不养猫”。 5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