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292240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日期:2024-05-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7次 大小:504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辽宁省,三上,历史,考试,模拟,第一次
  • cover
东北育才高中部19—20学年度 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科试卷 答题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据《史记》记载:周公长子伯禽被封到鲁地,三年后向周公“报政”,周公问:“何迟也?”伯禽答:“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这表明分封制 A.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B.导致各路诸侯割据混战 C.推动了周文化向周边地区传播 D.扩大了周政权统治区域 2.据史书记载:元朔元年,有司奏“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且“非有实行可见者,不容谬举”。这说明察举制 A.具有严格的选举程序 B.解决了官员空缺的问题 C.兼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D.使地方获得自主用人权 3.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载:“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据此可知,东汉时的太学 A.发挥了一定的與论监督职能 B.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C.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 D.限制了君主的集权 4.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 B.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C.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 D.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5.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 A.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B.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C.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D.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6.据史料记载:“明制,六部分莅天下事,内阁不得侵。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逡巡请事如属吏,祖制由此变。”这一变化表明明代内阁 A.上升为法定的中枢机构 B.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C.对皇权构成了极大威胁 D.客观上强化了君主权力 7.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 A.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B.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C.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D.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8.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大清国自愿奉送的,大清的官员是不愿惹这些麻烦(审判在华犯罪的外国人)的,这叫“以夷制夷”。在今天看来是屈辱的规定,在当年还认为是“羁縻政策”的胜利。这说明当时统治者 A.以西方经济侵略为防范重点 B.惧怕西方列强再次挑起战争 C.近代国家主权意识十分淡薄 D.不了解当时世界发展的潮流 9.1876年,中日两国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 对答一 森: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 李:此是谬论,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 对答二 森:中国不收其(朝鲜)钱粮,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属国。 李: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 综合两则对答可知 A.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 B.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 C.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战朝贡体系 D.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 10.“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的‘革命性’,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