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304234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件(45张PPT)+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3次 大小:3768257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课件,45张,PPT
    历史的反差与反思———人民解放战争 教学设计 历史从未走远,殷鉴犹在眼前。尽管时光已逐渐远去,但解放战争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时至今日,海峡两岸的未来关系依然牵扯着无数中华儿女的心。当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回归理性思考,以一种反思和反省的心态来审视这场爆发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中国内战,会看到历史在这里留下的巨大反差和拖拽的长长“背影”。掩卷沉思,历史在这里徘徊。我们不妨对这段历史进行回访,一起来探讨它呈现出的巨大反差以及必须进行的历史反思。 本课是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第25课,新课标的要求是:“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因此有必要在梳理解放战争进程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等。 本课以问题教学贯穿始终,核心素养暗含其内。具体教学思路如下:首先以美国传教士史文明“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的话为导入,告知学生和平的生活来之不易,哪里有什么现世安稳,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74年前,有那么一群人在为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负重前行、努力奋斗。然后进入第一子目“不可不正视的过去”的讲解,以丰子恺先生的三幅漫画引导学生得出1945年抗战胜利后和平是民心所愿。在抗战胜利的时代拐点,中华民族面临着历史命运的抉择。国共两党出于不同的原因以及国内外局势都表示出和平建国的意愿。于是在蒋介石三次电邀之下,毛泽东来到重庆进行了长达43天的艰难会谈,最后两党达成了《双十协定》,随后召开的重庆政协会议确认了“和平建国”的协议,然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却撕毁了这些协议,于是和平似是重庆上空的迷雾,可望而不可即。 接着是第二子目“不能不面对的反差”的讲述,在人民最需要和平的时候,蒋介石于1946年6月发动了全面内战,人民解放军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进行自卫反击,先后粉粹了蒋介石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随着内战的爆发,国统区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与之相对的是解放区逐步推进土改群众运动,极大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参战热情。于是在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同时中共审时度势作出了一系列决策,推动着战略决战的到来。在1948年9月—1949年1月底,人民解放军先后发起了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在1949年元旦,蒋介石被迫发出了乞和声明,而毛主席给以回应的是“将革命进行到底!”。特别是在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后,指明了之后的发展方向。在1949年4月国共两党北平谈判破裂后,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23日占领南京,蒋家王朝在大陆的历史就此定格。 最后是第三子目“不得不进行的反思”,南京国民政权为何在短短三年迅速溃败?中共又何以赢得革命的胜利?如何对待内战失败者?两岸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问题。只有经过深刻的反思,才会让内战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内战的鲜血不会白流!所谓以史为鉴,莫过于此。 本课的设计思路有感于郭富斌老师、张燕老师发表在《历史教学》期刊文章《历史的反差与反思—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教学思考》一文,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近几年,抗日战争的地位极度凸显,而解放战争几乎成了“被遗忘的战争”,更严重的是还遭到了种种污名化。诸如“没有意义的党争”、“个人争天下”、“内战无英雄”等。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学历史教学更应该正本清源,以正视听。我们需要站在历史的长河和时代的高度,重新来审视和反思这场战争,分析探讨国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