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314695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素材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3次 大小:476640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
    课件55张PPT。语文人教统编版 九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1.了解古诗词的有关知识,背诵古诗词。(重点)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主旨,学会鉴赏古诗词。 (难点) 3.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素养)南安军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指南录》 《文山先生全集》等。 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南安军 文天祥 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译文: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指经过梅岭。首联 此处的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显示出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被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悲凉袭上了他的心头。 想一想:此处的梅花是实景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译文: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身为囚徒)回到家乡如同没有回家!颔联 颔联抒写这次行程悲苦、孤独的心情。两个“出”字和两个 “归”字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他忆起当年带着吉安、赣州子弟兵浩浩荡荡出岭,如今却身加镣铐,锒铛归来,还不如战死沙场,何必归来呢!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译文: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此时却落入敌手。 颈联借用杜甫的“国破山河在”,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颈联译文:饿死在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上句决心饿死殉国;下句引用“采薇”这一典故表明至死不降元的决心。 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薇,一种野菜。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尾联1.联系你读过的《过零丁洋》,说说“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至死不渝,以死明志,坚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2.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表现出诗人誓死报国的决心,显示出崇高的气节。1.语言质朴,感情深厚。 2.逐层递进,声情激昂,不假雕饰。 3.化用名句,引用典故,抒写胸怀。? 别 云 间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抗清将领。14岁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兵败被俘,英勇就义,年仅17岁。有《南冠草》《续幸存录》。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跟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其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次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永历元年/顺治四年(1647年)夏,作者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别云间》即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