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31740

海陆的变迁教案1[上学期]

日期:2024-06-16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3次 大小:741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海陆,变迁,教案,学期
  • cover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教学目的: 1、 知识技能目标 (1) 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2) 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思想教育目标 (1) 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2)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 利用板块运动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 非智力因素目标 利用新课的导入、设疑、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运动两部分内容。第二部分的“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运动”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抽象、概括,是学习的难点,也是学习的重点,教学时采用课件的动画演示,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印象,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概括,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注意考虑课文的具体情况和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心理及习惯,重在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 贯穿知识能力的培养。所以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利用电脑的多功能,将众多的学习资料展现于课堂,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达到学习的目的。 四、教材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2、教学难点 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为什么能够在高山之颠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都各抒己见,哪些同学的观点比较准确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板书)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 沧海桑田 由学生讲述成语“沧海桑田”的故事。教师说明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可见,海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觉察和认识。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又变为沧海的实例有许多。 (投影课本的三幅图)提问:请同学们看所显示的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 为什么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 (2) 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底会出现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3) 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什么问题? (4) 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例子说明海陆变迁。(如台湾海峡的变化;塔里木盆地的变化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壳的变动;我国东部海底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海陆变迁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地球上海陆轮廓是不断变化的。 二、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 请同学们看课本图2.13,图上两个人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断变化的) (投影世界地图)大家看世界地图,在大西洋东西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是否十分吻合? 同学们拿出地球仪和描图纸,在地球仪上描出南美洲和非洲的大陆轮廓,然后用剪刀把轮廓剪出来,再把两个大陆的轮廓拼合在一起,是否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 (学生动手做) 从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活动中,可以看出这两块大陆是能拼合成一个整体的,这能说明什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