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318287

第13课 五四运动 课件

日期:2024-05-1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386874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3课,五四运动,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历史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上 第13课 五四运动 兴起时间:1915年。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主要思想:民主与科学。 重要阵地:《新青年》和(先在上海后在)北京大学。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了 《敬告青年》 复习巩固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①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旧道德和旧文化。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③文学革命,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2、他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 4、不过,新文化运动也有对东西文化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5、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13课 五四运动 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英国 法国 俄国 德国 意大利 奥匈帝国 1914年-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参加了对德作战,取得胜利。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目的就是为了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中国代表顾维钧 中国要求: ①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②废除日本对中国的“二十一条” ③收回山东主权等合理要求。 遭到拒绝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为什么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讨论: 当时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很弱;北洋军阀政府仍实行封建统治;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仍有很多特权;中国的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导火线 2、时间: 3、地点及主力: 1919年5月4日 北京(学生) 4斗争形势:学生罢课, 游行示威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决定将大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提出的合理要求遭拒。 1919年5月4日,北京十三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集会于北京天安门前,会后举行游行示威,“五四运动”就此爆发。 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反帝 反封建 最能反映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北京学生在街头演讲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材料研读 上面这段话反映出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外争主权”把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体现反帝国主义性质;“内除国贼”把矛头直接指向北洋政府,体现反封建主义性质。 北洋政府军警逮捕学生 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 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领导人 面对中国人民正义抗争,日本帝国主义在天津、上海、南京、汉口等地集结军舰,胁迫北洋 政府取缔学生的爱国运动。6月1日,北京政府下令取缔学生的一切爱国行动。这进一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日怒潮。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学生一致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陈独秀散发传单时被捕入狱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919年6月5日 五四运动的扩大:中心转移到上海,“三罢”运动 工人阶级 运动中心: 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 北京 上海 6月5日后 主力: 形势: 上海工人罢工 上海全市工人大罢工 上海商人罢市 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君不必光顾。 ———上海某理发馆贴出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