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333895

部编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 课件(幻灯片24张)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9次 大小:30737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课件,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
  • cover
课件24张PPT。课外古诗词诵读诗词课题总览《峨眉山月歌》李白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峨眉山月歌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表现出藐视权贵的傲岸精神,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其作品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自主预习【词语解释】 ①半轮:半边,半个。 ②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③发:出发。 ④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⑤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重庆、湖北两省市的交界处。 ⑥下:顺流而下。【原文呈现】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参考翻译】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 夜里(我)从青溪驿出发奔向三峡, 想你又见不到,(只有独自一人)去往渝州。 【整体赏析】 首句从“峨眉山月”写起,点明了诗人远游的时令是秋天。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中“影”指月影,“入”“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隐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也暗写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景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诗人正连夜从青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乡友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诗人江行思友之情,情韵悠长。 【后世影响】 这首诗对当时及后世的诗歌创作颇有影响。杜甫《江月》《月三首》、郑遥《初月赋》、苏轼《送张嘉州》、陆游《月岩》等作品都有明显的受到李白《峨眉山月歌》影响的痕迹。 江南逢李龟年【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词语解释】 ①李龟年:唐玄宗时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安史之乱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