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33766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复习课件[上下学期通用]

日期:2025-10-21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7次 大小:14950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复习,课件,上下,学期
    高考专题复习———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知识结构】 1.天文灾害-太阳活动的表现、标志、周期及对地球的影响 2.主要的气象灾害 种类 概  念 成  因 发生时间和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灾害 防御措施 台风 飓风 热带气旋强度最强的一级,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海面上,由热带气旋转化而成  ①每年的夏秋季节②亚洲东部、南部和北美洲东海岸③中国沿海地区的台、闽、粤、琼等 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 监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措施 暴雨洪涝 指24小时雨量在50㎜以上 ①自然原因: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持续时间较长的降水天气系统②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如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围湖造田等活动加剧了洪涝灾害。 夏秋季节全球范围 ①亚洲是每年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②中国因季风气候最典型,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 ①淹没农田,造成人员伤亡②经济财产受损 ①监测和预报②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分洪区③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区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  干旱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 全年全球范围都可能发生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采取多种防御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 制度 寒潮 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冷空气过程 由强冷空气入侵造成(冷锋) 发生在冬半年,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危害最大  影响范围大,我国除青藏、滇南外,各地都受影响(包括海南、台湾等地) 降温使农作物受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船在大风前返航 提醒有关部门作防寒准备 风沙 天气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加之地表植被破坏 冬春季节,以春季最严重,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 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范围广,影响生产和生活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环保意识 3.地质灾害及防御 地质灾害 成   因 危  害 我国分布 防 御 关联性 地 震 内能剧烈释放,引起岩层弹性震动 -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 影响和危害最大 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带之间 监测-加强科研,灾情预警 管理-灾害管理,健全法规 预防-工程措施、生物措施 宣教-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①成因上的关联性 ②灾害中的关联性 ③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 火 山 岩浆活动 危害性很大 滑 坡 斜坡岩体、土体整体下滑 破坏农田、建筑物、道路及人员伤亡 山区分布较广 泥石流 山区爆发的饱含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等,给人民生命财产、生产、生活带来危害 4.与历史和政治知识渗透 历史 政治 历史上有名的地质灾害、气象灾害记载及其经验教训的借鉴。 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年。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改道及其治理。 中国古代历史上,自然灾害往往成为农民起义发生的重要原因。 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但人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并利用规律。 物质决定意识,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发展有阻碍作用。 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一分为二地看待自然灾害,趋利避害,指导经济建设。 【考点分析】(高考考点见附录) 1、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威胁和损害,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