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337799

部编版六年级上第21课《文言文二则》第2课时 课件+教案+练习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95次 大小:78227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编版,六年级,21课,文言文二则,2课时,课件
    《书戴嵩画牛》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看拼音。写词语。? shǔ??? chǔ???? zhóu? ?jǐn?náng???? fǔ? (??)中??(??)士??玉(???)(???????)?(????)掌 2.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处(chǔ?chù)士???? 好(hào?hǎo)书画???所宝以百数(shǔ?shù)? 曝(pù?bào)书画????斗(dòu?dǒu)牛 3.组词。? 轴(????)??曝(???)???锦(????)? 抽(????)??爆(? ?)???棉(????)? 二、综合题 4.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一牧童见之。? 之: _____?????????????????????????????(2)处士笑而然之。? 然:_____ ??????? 之:_____ ??????????????????????????????????? 5.牧童为什么大笑??(用原文中语言回答) 6.从这则故事你有收获??? ? 三、提高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2)宁信度????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 (2)?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一、1.蜀???处??轴???锦?囊???拊??? 2.chǔ??hào??shǔ??pù??dòu? 3.车轴???一曝十寒????锦缎? 抽出???爆炸?????棉花? 二、4.(2)指书画。(2)认为对。指放牛娃的评论。? 5.“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6.(1)从杜处士角度的收获:要谦虚,乐于接受正确意见;?????? (2)从戴嵩角度的收获:做任何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3)从牧童角度的收获:要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 1.(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部编版语文6年级上第21课《文言文二则》 教学设计 第2课时 课题 书戴嵩画牛 单元 7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6年级 学习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明白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重点 了解课文,知晓文意。 难点 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明白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1、复习检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伯牙鼓琴》,再来看一下加点字怎样解释? (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回顾一下课文,说说课问主要写了什么事? 《伯牙鼓琴》文章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3、播放故事《戴嵩画牛》。 听了这个故事,我们个人更想知道苏轼笔下的《书戴嵩画牛》是怎样的情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