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第一章 1.1人类认识的宇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天体的概念和宇宙中的主要天体类型、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2.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能力目标 能运用图1.3和表1.1,熟悉太阳系的主要成员,通过分析日地关系来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德育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用全面、发展、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一些宇宙现象,并能做出正确的解释。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教学难点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学方法 运用导学法和讲解法,并结合有关资料和图片来完成“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这一问题,采用综合分析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宇宙中的地球”,着重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象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投影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所处的宇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等,所以,要研究地球,必须先了解宇宙。 [讲授新课]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板书) 1.1 人类认识的宇宙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板书) 1.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了“星系”一词。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何谓宇宙 在我国战国时的《淮南子·原道训》中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现在人们认为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或者说,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组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宇宙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在时间是无始无终的,即宇宙是无限的。 宇宙与世界是不同的。佛经上说:“过去现在未来名世,东南西北上下四维名界。”平常人们所说的世界是指整个地球,而所谓的宇宙是指整个太空。 (承转、过渡)晴朗的夜晚,我们仰望天空,会发现有许许多多、密密麻麻的各种星体在闪烁,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宇宙。 2.宇宙是一个物质世界———由各种天体组成(板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怎样来区别这些天体?能否举例说明? (课堂活动) (学生甲回答)恒星、行星、卫星三者之间主要是以质量大小来区别。一般恒星的质量大,内部温度高,自身可以发光。而行星的质量比恒星要小,受恒星的引力作用,行星绕着恒星运动。卫星的质量更小,它是绕着行星运动的。例如,太阳属于恒星,而地球属于行星,月球属于卫星。 (教师)这位同学分析、回答的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恒星有运动吗?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恒星实际上是不“恒”的,它也在运动。我国唐代有两个著名僧人:一个是唐玄奘(唐僧),另一个是僧一行。僧一行这个和尚除了平时念经外,还有一项“业余爱好”———观察天象。他不仅较准确地测量了子午线(经线)的长度,而且还是我国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