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21张PPT。4.6 地质灾害 地震 、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 (一)地震1.定义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震中距影响烈度的因素:震级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物质量、经济技术水平、防灾意识等2.地震构造3.地震分布①环太平洋地震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地震的大小里氏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能量增加约30倍。 震级分类为: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称为微震 3—5级的地震,人们有不同的感觉,称为弱震或小震 5级以上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称为破坏性地震5.地震的危害1900年以来世界发生的大型地震(二)火山喷发 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1.定义2.火山构造3.火山分类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在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 没有喷发过的火山。 休眠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 突然喷发的火山。4.火山危害 强烈火山喷发有很大的危害性;主要是由火山灰及火山熔岩造成的。(三)滑坡和泥石流1、定义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2、危害滑坡会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1、一个地区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 2、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科学研究: 预报准确、加强监测 加强管理: 宣传教育、制定法规 预防措施: 工程建设、植树造林 地质灾害的防御6、2005年11月26日上午8时49分,甲地附近发生5.7级地震。此次地震的产生是因为 A、位于板块碰撞边界 B、地球内部岩浆侵入 C、地壳内部岩层断裂 D、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 7、对甲、乙、丙、丁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丙是西安市,位于秦岭南侧 B、丁处属于背斜构造 C、甲市有铁路线与长江交汇 D、乙湖水与长江水不能互补 8、两图中河流的共同点是 A、都有冰期 B、都有春汛和夏汛 C、都发源于“三江源”地区 D、都以雨水补给为主 CDC2005年10月8日当地时间8: 50左右,南亚地区发生了里氏7.6级的强烈地震,震中距伊斯兰堡约95km。读南亚地区图,回答3-11题。 3.这次地震的震中所在地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地震发生时,美国西部时间(西八区)为 A.7日19: 50 B.8日19: 50 C.7日2 1:50 D. 8日7: 30 5.此次地震发生在什么地形区 A.青藏高原 B.德干高原 C.克什米尔地区 D.帕米尔高原 BAD6.图中的黑点表示重要的城市,其中以麻纺织产业著名和信息产业为主要特色的城市分别是 A.P和N B. P和Q C. R和S D.Q和O 7.该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比我国小,是因为 A.人口比我国少 B.人口密度比我国小 C.国土面积比我国大D.耕地比重比我国大DD8.下列地区降水最少的是 A.① B.③ C. O D. Q 9.下列地区有大规模盐场分布的是 A.⑤地区的沿岸 B.R以南的海岸地带 C.S地区的沿海 D.Q地区的沿岸地带 BA10. Q地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严重 B.海面上升淹没土地 C.海水侵蚀 D.洪涝灾害 11.南亚两个大国首都所在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A.土地沙化 B.洪涝灾害 C.酸雨 D.水土流失 AA13、2006年2月17日上午9时许,菲律宾东部莱特岛南部山区发生特大泥石流,2000余人遇难,导致本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A、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