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冀美版第11册第四课 美术学科单课教学设计 课题 第4课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教学时间 教学资料与对象分析 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造型·表现”领域中的一节基础知识课。教材旨在引导学生认识黄金比例知识,并把其巧妙的应用到美术课的欣赏和绘画中。学生进入五年级,对简单的美术常识已有一定得积累,因此,适时地补充一些美术知识,会使他们感受到美术中的奥秘,这也是提高学习美术兴趣的重要途径。 在本课的编辑中,我们不但注重了学生的造型、表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强了欣赏的分量。之所以这样安排,是让学生从艺术作品中分析、认识比例这一知识概念,学习巧妙地运用比例。从过去的感性了解,升华为理性的认知,使学生初步建立比例设计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初步认识、了解比例知识,知道黄金比例,能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的比例。 过程方法 学生会测量出黄金分割点,并运用比例知识对简单的物品进行分析,从而学习运用比例美化生活的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学生认识到美术与科学的联系。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黄金比例,能在生活中发现比例的美,会用比例知识分析,欣赏物品。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知识分析作品,创作具有比例美感的花瓶。 教具准备 彩色纸、剪刀、胶水、勾线笔、计算器、贴画…… 板书设计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演 示 对比 黄金分割比例 美 2:3 作业设计 1.根据今天学习的比例知识,设计一个美观独特的具有黄金比的花瓶(运用2:3的方法),并说说它设计成功的原因。 2.尝试运用比例知识用绘画的方法表现一幅画。 学 习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分目标 课堂调控 导入 欣赏 同学们,中国画是我国的国粹,下面请大家欣赏现代画家石鲁的一幅中国画《转战陕北》,这幅画是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创作的。请仔细观察另一幅《转战陕北》,你从这两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用你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 第一幅: 第二幅 同样的一幅画,由于人物大小的不同产生了视觉上的差异,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产生的感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重点:比例(板贴:比例),可以说这种强烈的感受正是“比例”带给我们的神奇感受,那么什么是比例呢?(生答)师总结:“比例”简单地说就是数量之间的对比(板贴课题:对比)关系,或指一种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 这两幅作品正是由于不同的比例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可见比例可以给人以不同感受,我们这个世界的事物都是按一定的比例而组成的,怎样才能学会欣赏不同美术作品的比例美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术中的比例知识》一课。 学生观察作品,感受绘画的不同之处。 学生根据观察描述作品不同之处。 学生思考回答什么是比例。 带着问题进入新知。 通过欣赏导入,创设情境,了解中国画比例知识,引出课题: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了解比例的概念,感受比例之美。 具体由学生回答随机变化。 第一环节 探究黄金比的规律 1、中国画的奥妙无处不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宋代画家范宽的一幅中国画《溪山行旅图》,看到它你有什么感受呢?(雄伟)为什么会感到雄伟?从哪感觉?(看书)对,山很高、树很低,还有我们看不到的马和人,其实中国画中早有丈山、尺树、寸马、豆人之说。 你是怎样理解这几个词呢?简单地说就是用数量上的悬殊来表现作品的美感。 这种大小比例让我们感受到山的雄伟,它也因此被称为山水画中的杰作。 美无处不在,在西方绘画史上达芬奇画下了许多具有美感的作品,(看书)《维鲁维斯的人》这幅画是达芬奇和罗马建筑师维鲁维斯研究人体比例时所绘,从而发现了人站立时是长方形,而当人伸展四肢时,又变成了圆形,从而发现了人体比例变化。 比例关系1:身高等于两手之间的长度 比例关系2:当人把手脚张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