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356593

(集体备课)8.古诗两首 教案

日期:2024-05-1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172155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集体,备课,古诗,两首,教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二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8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了解诗歌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 3.从朗读《登鹳雀楼》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4.通过学习《登鹳雀楼》,对诗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5.理解诗句,想象《望庐山瀑布》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2.从朗读《登鹳雀楼》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难点】1.通过学习《登鹳雀楼》,对诗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2.理解诗句,想象《望庐山瀑布》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鹳雀楼》 一、激趣导入1.出示鹳雀楼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哪里。 2.相关链接: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3.猜一猜: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呢? 4.走近作者: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主要作品:《登鹳雀楼》《凉州词》二、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自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努力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古诗,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三、识字写字1.出示会认字,引导学生识记、观察字形、读一读,并组词; 2.检查识字情况:放气球; 3.出示会写字,引导读一读,并组词、造句;4.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观察特殊笔顺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及书写的要点,指导学生书写;教师范写部分重点字形; 黄:上部宽,中部窄。第二横长;中部上宽下窄。层:撇舒展,“云”第一横在横中线上。四、指导朗读1.听音频。2.引导学生按正确的朗读节奏来读。五、品读释疑1.理解疑难词语的含义:白日:傍晚的太阳。依:靠着。尽:完。这里指太阳靠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入海流:指黄河最终流入大海。欲:想要。 穷:尽。 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2.理解诗意: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3.诗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串珠问题1)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等景象。上去以后看到太阳在山的尽头、黄河向海的方向流去。 4.作者在楼上想到了什么?(串珠问题2) 想到要想看得更远,只有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六、本课小结1.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表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2.小结:这首诗写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激励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做生活的强者!七、结构图示出示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理解诗意,巩固读记。八、拓展延伸1.读一读:《题西林壁》(苏轼)2.国学诵读:《凉州词》(王之涣) 复备栏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二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