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单元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③物质运动 ④岩石的可溶性 ⑤地下喀斯特地貌 [学思心得] (教师独具) 雪线及其影响因素 雪线即在陆地上年降雪量等于消融量的某一海拔。雪线以上的地带,全年冰雪的积累量大于消融量,因此常年积雪;雪线以下的地带,全年冰雪积累量小于消融量,因此,积雪无法常年积累,为季节性积雪。 1.雪线与降水量 降水量越大的地区,雪线的位置越低。因为降雪是从山顶向山脚覆盖,因此降水量越大,从山顶向下的覆盖面越大,雪线的位置越低。反之,降水量越小,雪线的位置就越高。 如阿尔卑斯山西北坡雪线低于东南坡(西北坡受西风气流影响,降水多);天山北坡雪线低于南坡(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于南坡);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低于北坡(南坡受西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且坡度缓,积雪多,雪线低),如图所示: 2.雪线与温度 温度越高,积雪的消融量越大,雪线的位置就越高。随着“温室效应”的增强,山地上的雪线在上升,从而使山地冰雪含量减少,农业生态条件日趋恶化。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川正在逐渐消退,这一赤道奇观有可能消失。 3.雪线与地形 (1)山地的阳坡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融雪快,雪线位置高;而阴坡因气温低,融雪慢,雪线位置低。 (2)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位置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位置高。 (3)山地的缓坡容易积雪,则积雪越多,雪线位置越低;陡坡积雪易下滑,雪线位置就较高。如图所示,全球雪线位置最高处并不在赤道而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这是因为赤道地区降水量比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多,而温度差别不大,消融量也差不多,因此,赤道地区雪线高度比副热带低。 1.如下图是一座相对高度为3 000米的山体,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读图,回答(1)~(2)题。 (1)若图中的虚线表示雪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 B.a坡是阳坡,b坡是迎风坡 C.b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 D.b坡是阳坡,a坡是迎风坡 (2)若山顶有永久性冰川,则山麓的气温T(T冬表示冬季最低气温,T夏表示夏季最高气温)应是( ) A.T冬<0℃ B.T夏>18℃ C.T冬<18℃ D.T夏<18℃ (1)C (2)D [第(1)题,图中各自然带(积雪冰川带除外)均在b坡分布较高,说明b坡为阳坡;雪线在b坡分布较低,说明b坡降水较丰富,应为山地的迎风坡。第(2)题,永久性冰川是否存在不能看冬季,应当取决于气温最高的夏季。永久性冰川的下界即雪线处的温度应不高于0℃,因而其山麓的最高温度(夏季温度)不能超过18℃。] 非地带性与地带性关系及判断 1.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区别与联系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是区域的两种属性,也是区域性的具体表现。地带性是指自然带沿某一个方向延伸和按某一个方向更替的现象;非地带性是指海陆分布、洋流、地质构造、地形起伏等因素,干扰或破坏了地带性分布规律,使自然带未按或未完全按某一方向延伸或更替的现象,如湖沼、绿洲的分布,都不具有地带性,呈现为局部特殊的非地带性,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可表现为: (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或不明显。 (2)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3)在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下,自然界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各地的地理环境都具有其所处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2.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判断 (1)非地带性可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该地按照地带性规律不应该出现的事物却出现了,如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