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372430

山西省太原四十八中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日期:2024-05-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4次 大小:96152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山西省,太原,四十,八中,2019-2020,学年
  • cover
太原四十八中高一年级2019年10月8日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30题共60分)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A.西周政治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B.宗法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宗法制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 2.夏朝时期,天下万国,夏王为“诸侯之长(盟主)”,到了周朝,“天下一家”,周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各部族文化融合的加强 B.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 C.政治制度的宗法伦理化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3.周武王病死后,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据此可知,周公推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A.进行有效统治 B.推翻商朝政权 C.发展西周经济 D.扩大周朝疆域 4.周幽王当政时,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竟在没有敌寇的情况下,命令城防举烽火。结果,诸侯以为自己的天子遇到了大敌,纷纷率兵救难勤王。即使到了春秋中叶,还出现过“诸侯城周”的勤王举动。这反映了分封制使 A.周王拥有绝对权力 B.周朝有效控制边疆 C.宗法等级秩序森严 D.权力中心意识明确 5.春秋战国时期,无视“礼法”的各诸侯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筑城,有学者认为当时出现了一场“大规模的筑城运动”。这一时期城邑数量之多,现于《春秋》《左传》《国语》者即达1016个,其中有“国”名为城邑之名者百余。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 B.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 C.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 6.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足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材料体现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依靠嫡长子继承制巩固封建政权 B.借助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 C.利用分封同姓子弟加强对地方控制 D.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系统治 7.“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8.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用:“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反映出在皇帝制度下 A.皇帝处理一切事务 B.皇帝独尊 C.三公九卿形同虚设 D.皇权至高无上 9.“各部门之间既相互配合,又互相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下面体现这一特点的制度是 A.郡县制 B.科举制 C.三公九卿制 D.行省制 10.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11.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这表明当时 A.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 B.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 C.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 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 12.“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摘自《哈佛中国史》)材料介绍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3.依据相关知识判断:六部最高首长的官阶由正三品提高到正二品,六部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