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378502

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语文第20课创造宣言教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2666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语文,20课,创造
  • cover
第 五 单元 第 课时 主备人: XXX 签字: 日期: 课题 20创造宣言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关注文本中哲理性的语句。 3.重视创造的力量,培养自主、自信的创造能力。 重点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难点 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关注文本中哲理性的语句。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集体研讨 自我备课 个人生成完善 一、导入新课 创造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带来丰收的成果,带来奋斗的喜悦,带来生存的信念。泰戈尔曾经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谁忽视了人生中的创造,无疑也是对人生的懈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从此敢于创造,勇于创造。 二、教学新课 1.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陶行知,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2.初读课文,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 明确: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3.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从而理清文本的议论思路。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创造”的实质。 阅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2.联系本单元前面三篇课文,思考课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 明确: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同,通过驳论达到立论的目的。 3.作者在第二部分中批驳了哪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明确:作者所批驳的“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是: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4.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典型事例结合名言警句讲道理来进行批驳。列举的典型事例具有说服力,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驳倒对方观点。 得出的结论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阅读第三及第四部分,回答问题。 5.用一句话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 明确: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树苗,把树苗与茅草一起焚烧,毁掉了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 6.写东山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这是比喻论证,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从反面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 7.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呢? 明确: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目标导学三:品味哲理语句,品味文本特色语言 1.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 (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明确:在未有人之前,世界因循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