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保护 学习目标: 1. 了解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分类;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国情。 2. 联系实际说明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保护土地资源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之间的辩证关系。 3. 学会制作统计图表,学会简单的调查研究。 设计思想: 本课采用谈话法、小组讨论法,以探究归纳的形式进行课堂环境下简单的探究性学习,课后的调查实践题,则是希望学生在掌握整体知识的基础上能加以实践应用,以进一步巩固提高。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自然资源是人类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自然资源主要有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要了解人类与自然资源的核心问题———人类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1、 土地资源 1. 土地的概念 学生自学,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什么是土地?土地与土壤是一回事吗?土地与土地资源一样吗?土地的形成、发展与变化主要受哪两大条件的影响? 学生归纳:土地是陆地的表层部分,无论是岩石、岩石风化物,还是土壤,都属于土地的范畴。而土壤是土地的一部分,专指土地中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的表层部分。发展耕作业、林业、牧业都要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对土壤的开发、利用和改造。 2. 土地和土壤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能区分土地资源与土地这两个基本概念。理解土地资源主要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如人们将森林占用的土地称为林地,将草原占用的土地称为草场等。但人们将目前还难以利用的沙漠、石山等也包括在土地资源之内。故在此对土地资源与土地不作严格区分。土地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既受自然条件如地质、地形、水文、植被等因素的影响,还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引导学生阅读某地土地利用类型图 提问:该地区土地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土地是按照什么来分类的 学生回答:土地主要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滩涂、沼泽、建筑用地等,这是按照土地利用类型来进行的分类。 3. 土地的分类 土地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有自然资源的共同特性,但也有其自身的特征。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与分布就有自己的基本特点。 2、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多媒体显示“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示意图”和“中国地形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土地构成的“多”和“少”。 1. 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引导学生将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示意图与中国地形示意图对照,查看我国主要农业用地的分布。 讨论:我国东西部土地资源分布有什么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我国东部的耕地南北之间有什么差异?为什么? 我国西部地区内东西之间也存在着什么差异?为什么? 归纳:土地生产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地资源质量的高低。由于水、热、肥等因素组合的差异,我国土地资源存在明显的“高”和“低”的差异。我国耕地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中,西部只有零星的分布。天然草场在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天山、昆仑山等连绵成片,东部只有零星分布。这是因为我国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降水分布从沿海向内地减少,自然带具有经度地带性特点。所以东西部之间存在差异。从影响土地生产力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来看,东部为季风区,光热和水分配合较好,而且多平原、人口密集,所以开发为农耕区,土地生产力高。同为东部季风区的耕地,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田为主。这是因为南方纬度低、热量充足,而且南方雨季长、降水多,为湿润区,这有利于水稻的种植。北方纬度高,热量不足,降水集中,雨量少,为半湿润半干旱区,有利于小麦等旱作物的生长。所以在我国“东西不同”“南北有别”很有特色。 2. 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我们在前边给出的土地资源构成简表就是用来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不同性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