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0张PPT。2019/10/29小学科学与技术三年级第一学期科学与技术物体的弹性海绵塑料尺橡皮橡皮筋棉花塑料垫板橡皮泥泡沫塑料弹性施加力时,物体形状改变; 除去力后,物体形状恢复。 这种本领就叫做弹性。改变恢复空气?水?√×生活中的弹性自评物体的弹性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科学与技术三年级第一学期p32-p33《物体的弹性》 教材分析: 《物体的弹性》是机械与运动模块的一个内容。弹性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它被广泛运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节课,就是要理清学生平时模糊的经验和认知,把弹性上升到科学的高度,使学生有科学的统一的认知。而且,本节课不仅是让学生有这一概念,还要通过概念的运用,以判断物体有无弹性的活动,加深学生对于弹性的科学定义的理解。 作为三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时,《物体的弹性》前承《玩偶盒子》一课,在学生充分认识了弹簧的作用后,科学地解释弹簧最显著的特征———弹性;它后接《弹簧秤》、《用弹簧秤称重》两节课,是弹簧具体运用的理论基础。同时本课中学到的弹性是有范围限度的的这一点,也为之后学生正确使用弹簧秤、选取合适量程、不超出量程、不随意拉伸弹簧秤、保护弹簧秤埋下了伏笔。 纵览整个单元,单元内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制作、观察、实验、交流中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进行学习,在增长科学知识的同时增长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 学情分析: 关于弹性,学生是有经验的。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弹性物品,也可能知道弹性这个词,可是他们只有模糊的经验和概念,不能科学的对弹性进行解释。他们可能认为,能弹起来的就是弹性,或者认为能弹射别的物体的就是弹性,或者认为像弹簧这样伸缩自如的就是弹性。但这些都不是弹性的科学定义。针对这一情况,首先让学生仅凭生活经验猜测物品的弹性,结果与实际情况不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此时再介绍弹性的科学定义和正确的判断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判断弹性,这样可以学生的加深理解。之后,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弹性物品在生活中的作用,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此外,关于弹性,学生的理解是有局限的。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当受到的力量超出物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即便是弹性物体也会失去弹性。在认识弹性的过程中,必须要带领学生辩证地认识弹性,知道弹性有极限范围,这也有助于树立他们爱护器材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知道弹性的科学定义。 能够用正确方法判断物体有无弹性。 了解弹性是有极限的,树立爱护弹性器材、保养弹性器具的好习惯。 感知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用正确的方法判断物体有无弹性。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上对弹性的定义,更正生活经验中一些错误的认知。 选择合适的方法判断空气和水的弹性。 教具学具 塑料尺、橡皮、塑料垫板、棉花、海绵、橡筋、橡皮泥、泡沫塑料、水、针筒;弹簧。 活动设计 活动一:思考与交流———弹簧有什么特点 学生对弹簧有着一定的经验,首先回忆弹簧的特点。学生可能会说弹簧是有弹性的,教师要进一步问清他所认为的弹性是什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操作弹簧进行演示。这时还要问问其他同学对于弹性的理解。由于学生生活中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对弹性会有一些模糊的概念,但这些经验和概念并不一定是严谨和科学的,这也就是本节课学习的原因。 活动二:实践与探究———怎样判断物品的弹性 先不告诉学生科学上对弹性的定义,仅凭他们的模糊概念猜测物品的弹性,学生的猜测肯定会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此时教师抛砖引玉,说出某一学生认为没有弹性的物品是有弹性的,学生肯定会十分疑惑,这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所不同,形成了认知上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