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38690

自然灾害的自救与互救-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

日期:2024-06-23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2次 大小:2613367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自救,互救,自然灾害,地震,中的,安徽省
    课件17张PPT。高二地理新课标选修(5)第三节 自然灾害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史地教研组: 刘 莉 教学目标 1.在原有生活常识的基础上,掌握地震灾害中的逃生常识,了解在 震中如何进行避震,地震发生后如何进行相关的自救与互救。 2.结合自己家乡所在地域出行地的情况,说明自救和互救的内涵和重要性。 一、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一)震前———防震准备(二)震中———避震(三)震后———自救与互救地震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是最猛烈、最突然和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种类,也是人们最为恐惧的自然巨变。这在现代社会尤为如此,而且减少人员伤亡的最有效手段———地震预报至今尚未达到十分准确、足以完全信赖的地步。因而普通民众只有在灾前提高防灾意识,掌握救助常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震中生存的机会。(一)震前———防震准备———通常以家庭为单元 家庭防震避震方案主要内容 (1)明确疏散路线和避难地点,订出最快捷、最安全的路径; (2)加固并合理布置室内家具,如大件家具摆在墙体薄弱处;桌下、床下不放杂物; (3)清楚室外环境条件; (4)准备避难和营救物品,家庭每个成员都应准备防震袋(或避难袋); (5)准备一些简单的营救工具,如撬棍、锤子、斧子、小钢锯等,放在震后能随手拿到的位置上; (6) 学会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如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搬运伤员和护理方法等; (7) 每人身上装一个小急救卡片,注明姓名、住址、电话号码、血型,紧急联系人姓名等内容,便于他人营救时参考; (8) 适时进行家庭应急演习,以弥补避震措施中的不足。了解避难袋中装有的常备物品、重量、体积要求等。补充材料:地震前兆地震发生前常有不少异常的自然现象发生,如地下水的异常变化(变色、变味、变温等)、天气和动物的异常反应、小震频繁、地壳变形、产生地声、地光等等,这叫做地震前兆。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二)震中———避震室内避震 室外避震 “伏而待定” 就地躲避,利用三角空间,蹲或趴下,护住头部。 尽量到开阔的空地,降低重心,护好头部。 .为什么人们从感到震动到房屋倒塌一般有十几秒 时间? 地震发生时,人们 能感觉到纵波(P)和 横波(S)两种地震波。在震区,纵波使人感到 的 是上下颠簸,但它造成的破坏并不大,它给人们发出了 地震的信号。横波的运动速度比纵波慢,通常平均每秒4-5千米,是继纵波后到达地表的 破坏性极大的波。它是人感觉到的是前后左右的 摇晃以及建筑物等的倒塌,是直接危害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波。两次震动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距。思考题:介绍了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在百货商场、在野外的避震方法,室外避震的共性是:尽量到开阔的空地,降低重心,护好头部。(三)震后自救与互救1、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 说明: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 2、保护好呼吸系统,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3、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意识———最重要的一点。 阅读震后互救的应遵循的原则 ①先救近,后救远。 ②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员和青壮年、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壮大救助队伍; ③先救“生”,后救“人”; ④ 听仔细(注意倾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 ⑤要仔细确定被困人的位置,不要盲目乱挖、乱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