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390157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2湖心亭看雪教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1114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
  • cover
12.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故国之思。 2.学习本文细致入微和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技巧。 3.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刻画形象的艺术手法。 4.学习本文将记叙、描写、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zhēn gēng ráo cuì 崇 祯 更 定 拏 毳衣 sōng hàng dàng jiè 雾 凇 沆砀 一芥 2?生词注解 3?作者名片 【张岱】(1597—168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代表作】 文学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园道古》等; 史学名著《石匮书》。 4?背景追溯 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大约1645年,它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三、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 再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点明看雪的年月、地点、环境。 第二段:看雪的具体时间,描写所见西湖雪景。 第三段:亭中会客经过。 第四段:借舟子之口,抒发感慨。 找出文中写雪景的句子,分析其特点及作者的感情。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特点:用白描手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独往湖心亭” 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后内容表达很矛盾,如何理解? (1)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2)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2)“痴”于景:“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写法探究 1.描写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第2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等一组传神的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与舟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又是一首梦幻般的诗。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对比。 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对比。 (1)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 (2)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难觅。 3.记叙、议论、抒情融于一体。 全文将记游与描写雪景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