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390254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5次 大小:11538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中国人
  • cover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 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 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法。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 多元探究法。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某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解说:从身边事说起,亲切。而且鲁迅的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建设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鲁迅向来擅长在标题上做足文章,这篇也是一样。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词的含义: 搽 玄虚 省悟 自欺欺人 渺茫 脊梁 诓骗 怀古伤今 (解说:初读课文,须扫清障碍。可让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我想让学生自己找找过去的、现在的事实) (解说:这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学习议论文,整体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 (二)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