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419177

4.14.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课件+练习)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6次 大小:279105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4.14.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课件
    新编人教版语文八下4.14.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判断题 本文思路清晰,作者通过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等方法指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作者举自己在美国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他也属于“高分低能”的中国学生。 3.王阳明是古代人,于现代已经没有借鉴意义。 4.实验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探测,需要眼光、勇气和毅力。 作者这篇演讲的目的是号召中国学生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6.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 7.用“格物”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那就是实验。 8.王阳明之所以“格物”不成功是由儒家传统的看法所决定的。 9.本文的写作格式是“提出论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0.“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 答案解析: 判断题 1. T 考点:正确理解写作特色。 ?解析:本文开头简洁明了地交代了论述的问题。然后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指出现代学术的基础是实地的探察,即实验。接着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格物致知。再论述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最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表达良好的愿望。 2. F 考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解析:作者通过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阐述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的道理。 3. F 考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解析:举王阳明的例子说明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他们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是探讨自己。进而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注重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而现代的教育受传统教育影响是很深刻的。 4. T 考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解析: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第一,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对今天的青年学生来说,对格物致知应当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T 考点:正确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解析: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事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现状,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6. F 考点:正确理解论证方法。?解析:举例论证,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实验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7. T 考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解析:“格物”的意思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要靠动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实验。 8. T 考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解析: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查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由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 9. T 考点:正确理解议论文一般结构。??解析: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论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文也不例外。 10. F 考点:理解论证方法。?解析:举例论证,举自己在美国学物理时的例子事例。 课件16张PPT。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课程编号:TS1806010201R820414XY 慕课联盟课程开发中心 www.moocun.com 余尔 学习目标学习论证的方法明确文章写作特色探究文章重点问题学习论证的方法壹论证方法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道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