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421015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4)古代诗歌阅读 诗(含答案解析)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6次 大小:304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答案,阅读,古代诗歌,2020届,高三,强化
  • cover
古代诗歌阅读·诗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夕①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春夕》是诗人旅居湘鄂时所作。②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之景,点明了诗人春归时节身在异乡的境况,渲染出凄凉孤愁的气氛。 B.颈联诉说了思乡之苦,"动""绝"两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的复杂心理,逼真地传达出来了。 C.尾联运用了反问和用典的手法。从暗用五湖典故来看,这里的"归"字,表达的就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这首诗感情真切,意境深婉,尾联中"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自慰自嘲,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彷徨。 2.本诗颔联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结合该联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问题。 夏晚望嵩亭有怀 罗邺① 正怜云水与心违,湖上亭高对翠微。 尽日不妨凭槛望,终年未必有家归。 青蝉渐傍幽丛噪,白鸟时穿返照飞。 此地又愁无计住,一竿何处是因依。 【注】① ?罗邺,唐朝余杭人。有文名,尤擅律诗。科考屡下第,漂泊湘、浦间,不得志,晚年赴职单于牙帐,郁郁而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起句写漂泊不定的浮云和流水,从侧面烘托出作者的思归之情。 B.第二句写湖上亭子与湖岸青山相对,引发出后面的登亭远望、所见有怀。 C.虽然望嵩亭周围景色优美,整日可观,但作者仍觉得它终是异乡,不能久留。 D.诗的最后以景结情,说自己好似修竹,孤独无依,透露出作者无所归依的迷惘。 2.本诗的第五、六句“青蝉渐傍幽丛噪,白鸟时穿返照飞”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登尉佗楼 许浑 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①岛夷中。 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② 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③万古风。 [注]①黄屋: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②颔联的意思是,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秦亡后,尉佗自立为南越王。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汉朝实现统一。③薰弦:指虞舜创作的《南风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写刘项相争,战祸连年,尉佗偏守一隅,在岭南自立为王,场面宏大,起笔不凡。 B.任嚣力主分裂,陆贾功在统一,两者相互对照,诗人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褒贬之意溢于言表。 C.第五句与“箫鼓追随春社近”都出现的“箫鼓”一词,取意虽相近,但一为名词一为动词。 D.第七八句运用虞舜和薰弦的典故,站在南越百姓的角度,对尉佗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 2.有人认为,“本诗以登楼为题,却没有依循登高揽胜、即景抒怀的寻常思路,可谓匠心独运。”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屠”字写得尤为精妙。“屠” 本为“屠杀”之意,这里意为止住、驱除,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酷热的极度怨恨。 B.“之高”“之远”的清凉世界尽管遥不可及,却对饱尝酷热的作者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 C.“手提天下”表现了作者想要得到天下,大展宏图的豪情,只可惜这一壮志无法实现。 D.在诗的最后一句中,王令称,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去享受那清凉世界,他宁愿不去。 2.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暑旱”,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送杨长史赴果州①(王维) 褒斜②不容幰③,之子去何之。鸟道一千里,猿声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