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449792

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0次 大小:2548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
  • cover
哈密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人 一、基础能力(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疏朗(shū) 出岫(yòu )  晦朔(huì) 鹤汀凫渚(tīnɡ) B.船棹(zhào) 潦水(liáo) 簪笏(hù) 窸窸窣窣(suō) C.盘桓(yuán) 睇眄(dì) 田畴(chóu) 涸辙之鲋(zhé) D.褐绿(hè) 优渥(wò) 寒砧(zhēn) 得鱼忘筌(quán)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拜臣郎中(授给官职)   数数然也(拼命追求) B.不矜名节(自夸) 窈窕寻壑(女子姿态美好) C.门衰祚薄(福分)  云销雨霁(雨后初晴) D.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勉励)  北海虽赊(远) 3.选出与“屈贾谊于长沙”中“屈”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雄州雾列 B.却匈奴七百余里 C.而耻学于师 D.乃使其从者衣褐 二、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国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的屋脊上多装饰有“脊兽”,它的应用使得建筑屋脊轮廓富于变化,尤其是大型建筑上脊兽的应用,更使得屋脊造型繁简有度,颇具清人邓石如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构图之美。除却装饰,脊兽还有稳固瓦件的作用。其他钉帽一类的瓦饰虽不在脊上,却与瓦钉配合固定檐口端头,具有与脊兽类似的作用。 脊兽的起源约在东周,这是瓦件逐渐普遍应用的时代。已发现最早使用瓦饰的实例,见于秦雍城遗址出土、可追溯至春秋晚期的陶质建筑构件中。形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瓦钉钉帽,也有正脊脊端与后世鸱尾位置相当的羊角形构件,甚至还有人形瓦饰。这类瓦件皆为捏塑,手工造型感强烈,不似后世的模制风格,说明尚未大规模生产,正处于初创阶段。 除秦以外,东方列国也有各具特色的瓦饰,如河北灵寿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檐头筒瓦上装有叶片形并开半圆孔的巨大瓦钉钉帽等,显然是源自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 东汉时期,大量陶楼涌现,为认知当时脊兽的面貌提供了较为直接的信息。南北朝数百年间,制瓦技术大大提升,瓦饰的生产也普遍趋向于批量模制。东汉陶楼上已出现一种装饰于脊端、上下三瓦当叠起的瓦饰,其最初可能为三件独立的脊头筒瓦叠砌而成,形成风尚后,逐渐出现整体制作的做法。 纵观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脊饰造型题材,大致可归为鸟形、兽形、叶片形三类。其工艺从捏制到局部模制、再到整体模制,具体形象细节则缺少统一制度规范,可发挥空间大,呈现出物象杂陈的面貌。 隋唐时期的脊兽继承了南北朝的特点,出土实物中仍以兽面脊头瓦数量最巨,两京诸宫殿皆有发现。唐代除有大量兽面脊头瓦发现以外,尚未见脊头瓦前端的“仙人走兽”实物。然而敦煌莫高窟中自初唐开始,就有若干建筑壁画表现出角脊下端以筒瓦上翘叠落、每片筒瓦端头置瓦当的做法,形成锯齿形构造,颇似明清建筑上“仙人走兽”的发端,只不过还未出现兽形。 莫高窟晚唐五代寺院建筑类壁画中,还普遍出现了在建筑正脊、角脊、前檐瓦面上设置陶制或金属制火焰宝珠以为装饰的做法,使建筑整体更为华丽精致,同时起到瓦钉的作用,这也是东汉明器与九原岗北朝壁画中叶片形钉帽的造型延续。 北宋后期,“仙人走兽”的面貌已与明清时比较趋近,这应当是经历了较长时间演进后制度化的结果。两宋绘画中的亭台殿阁上,皆形象地描绘了包括各类走兽在内的脊饰。 经历了北宋时期定型和金元时期的发展,脊兽的使用到明清时更趋制度化,造型上也发生了新的改变,既不似魏晋南北朝模印的质朴风格,也不似唐宋堆塑的夸张风格,而是呈现出高度程序化的特点。其制作趋近于在方整的空心砖上加以雕饰,大型吻兽则用数块空心琉璃砖拼合,体块感十足。类型方位虽大致继承了前代,但对宋式脊饰中浓郁的民间性加以调整,追求庄严整肃,以见“威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