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450590

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案

日期:2024-05-0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2次 大小:39153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九年级,历史,下册,18课,社会主义
  • cover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及苏联解体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具体内容,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的,不是一帆风顺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地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注意的事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教学难点】 苏联的解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纪录片《苏联的解体》,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存在69年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什么最终会解体?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二、新课讲授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教师讲解: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 教师提问:社会主义阵营是怎样扩大的? 学生回答: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苏共还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也促进了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教师引导: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上台执政,苏联的改革是从赫鲁晓夫开始的。那么,赫鲁晓夫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改革的呢?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材料展示: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教师提问:赫鲁晓夫为什么要改革? 学生回答:苏联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经济发展不均衡、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苏联模式”严重束缚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2.教师讲解: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上台执政。他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84—85页,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学生回答: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养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3.教师提问: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学生回答: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教师引导: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1964—1982年,勃列日涅夫也进行了改革,重点在重工业,不仅没有冲破苏联模式,反而使这一模式更僵化。 4.教师提问: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 教师补充: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是,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