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45464

地理:4.2《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教案(旧人教版选修2)

日期:2025-04-2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0次 大小:153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地理,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教案,人教,选修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单元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4.2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节课知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成功的经验。 一、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是环境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自然因素是基础,人类活动起着决定作用,教材从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说明,使知识与上节课内容形成一有机整体。 二、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的发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防治荒漠化,先要了解其形成过程,才能做到根治。教材以“风力作用下的荒漠化土地”和“可能用以指示荒漠化的迹象”为案例,使学生能初步了解荒漠化的防治措施,进而在充分认识各地生态特点的基础上,依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科学地选择土地利用的最佳方案。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三、治理措施和经验。 教材介绍了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指导学生以沙坡头的治理为例,结合本地实际,了解这方面的经验并不断探索。 本节课的“活动”涉及知识面广。既是教材知识的总结和反馈,也是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评估。因此,可以结合当地的案例,课后进行专题研究。 教学思路设计 1.教材处理 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进行分析;在人为因素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类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认识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采取正确的措施,荒漠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为荒漠化的治理讲述作好准备。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协调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施科学的管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2.知识关系 通过教材的分析,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是:由于气候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土地荒漠化→制约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 3.教学设计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资料,使知识直观化,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得出具体防范措施。 (2)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读图、析图、用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环节,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获取知识。 (3)案例教学法、讲述法、分析法三者相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能力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教学重点 荒漠化治理。 教学难点 动植物的变化对荒漠化的指示作用。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十分严重,并且在不断扩展、延续,荒漠化已成为制约西北地区开发与发展的不利因素。 [板书]  7.2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讲授新课】 [板书]一、荒漠化的成因 [板书]西北地区深居北半球中纬度内陆,水分条件自东向西递减,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过度干旱,温带荒漠面积广大。由此可见,荒漠化的形成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板书]1.自然条件的影响 [承转]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环境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也促使荒漠化扩展,那么,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板书]2.人为原因的影响 [资料一]马海是柴达木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