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6.1聚落的形成 同步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乡村聚落属于环状聚落的是( ) A.成都平原耕作地区的中心 B.沿汉水河道伸展的村落 C.湖北神农架山区的多数村落 D.太湖周围以渔业为主的村庄 2.下列关于城市、乡村起源说法正确的是( ) ①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人类开始进入乡村聚落阶段 ②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了城市 ③许多城市都是由集市演变而成的 ④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3.下列事实能说明聚落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的是( ) ①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先后起源,出现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人类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②村落的平面形态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有的则呈带状 ③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 ④在城市出现之前,人们一般已采用了灌溉技术,开始人工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列不同环境与民宅对应不正确的是( ) A.低洼湿热,蚊虫、毒蛇较多———碉房 B.草原广阔,畜牧业为主———蒙古包 C.冬季寒冷,春季多风沙,平原地区———四合院 D.降水较少,地下水位较低,黄土具有直立性的特点———窑洞 读下列一段野外考察游记,判断5~9题。 “行进在大峡谷,满眼的大山架起凝重厚实的躯体,脚下的江水唤出低吟的浪涛。险恶的地理环境中,佤傈族同胞生息劳作在这里,除了江边有少许的水田外,佤傈族人在陡峭的大山上垒石造地,在飘游的白云间扎木盖房,真可谓山多高,地多高,人也多高。 为在大山上立稳脚跟,具有坚韧不拔性格的佤傈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式的建筑,即用众多高高矮矮的木柱支撑着房屋。” 5.作者文中描述的地点位于( ) A.青藏高原 B.天山北麓 C.江南丘陵 D.横断山区 6.“千只脚落地式”房屋主要与当地何种自然条件相适应(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7.根据当地环境推测,此村聚落多为( ) A.集聚式 B.散居式 C.规则式 D.多边形 8.此村落的规模应是( ) A.较大 B.较小 C.集市 D.方形 9.此地较大村落的平面形态多呈( ) A.带状 B.圆形 C.三角形 D.方形 10.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全部诞生在河流中下游平原上,主要是因为河流中下游地区( ) ①水源充足 ②交通便利 ③灌溉农业发达 ④肥沃的土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乡村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 ) A.沿河分布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呈不规则的多边形 B.沿山谷分布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呈不规则的多边形 C.平原地区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呈圆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 D.生产水平高、经济发达的地区,乡村平面形态呈带状 12.我国西北部聚落分散的主要原因是( ) A.平原面积小 B.水源供给不充足 C.交通便利 D.山地面积广大 13.城市起源于( ) A.商业与工业分离时期 B.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时期 C.农业与畜牧业分离时期 D.商业与农业分离时期 14.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相比较,其主要差异是( ) A.人口的文化素质、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别 B.人口从事的职业、性别构成有很大差别 C.人口密度、生活方式上有很大差别 D.人口从事的职业、人口规模上有很大差别 15.下列有关我国乡村聚落区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方以团状聚落为主 B.北方多斜顶房,住宅无院落 C.北方多大型聚落,密度较小 D.西部地区没有固定型聚落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6.从城市出现的社会文化角度看,城市出现最需要的基本条件( ) A.农业生产技术创新 B.第二次社会劳动分工 C.第一次社会劳动分工 D.工业革命的出现 1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城镇飞速发展。一个地区的中心村镇要发展为小城市必须具备( ) A.发达的农业基础 B.众多的农村人口 C.发达的乡镇企业 D.众多的集贸市场 18.我国南方的村落以散居为主,是因为( ) A.传统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