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455757

山东省泰安四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日期:2024-05-0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3次 大小:1044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山东省,泰安,四中,2020届,高三上,三上
  • cover
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选择题 70 小题 56 分,非选择题 2 小题 44 分。 1.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 备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 A.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 B.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C.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 D.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 2.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 张。这一学派是 A.关注民生的儒家 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 C.主张节俭的墨家 D.“无为而治”的道家 3. 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 节葬”。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4. 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別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 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5. 某学者评价“百家争鸣”时指出:“正是这一时期(战国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中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 由此可见 A.战国时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B.争鸣的核心是重建社会秩序 C.文化的繁荣源于社会混乱 D.“百家争鸣”只关注人际关系 6. 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7. 无论是朱熹的“义理之学”,还是陆九渊的“心学”,他们都跳出了汉唐注疏之学的藩篱,转而 以学术经世为旨归。这一转变 A.表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个性解放 B.继承发展了朴素辩证法思想C.有利于积极进取时代精神的形成 D.借鉴了佛道禁欲主义的思想 8. 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 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主要说明 A.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 B.社会风气日益开放 C.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D.理学成为官方正统 9. 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 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由此可知他 A.注重道德实践 B.提倡心性修养 C.强调重义轻利 D.批判虚假说教 10.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 得出下列四个结论,观点正确的是 ①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 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 ④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封建专制王权的压制 A.①② B.① ③ C.② ③ D.③ ④ 11. 李贽在《藏书》中说道:“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这 表明李贽 A.认为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是非差别 B.坚决反对孔子的是非观 C.主张人应该独立思考 D.与儒家学说势不两立 12. 梁启超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为一部“怪书”,它“的确含有民主主义的精神,虽然很幼稚,但 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黄宗羲思想“很幼稚”的最主要原因是 A.新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 B.未能跳出传统思想的窠臼 C.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 D.未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13. 顾炎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