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45618

地理: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学案(旧人教版必修上)

日期:2025-04-2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26次 大小:130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学案,人教,必修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1.5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学案导学 一、我们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其目的还在于了解这些规律会产生哪些具有地理意义的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综合效应。例如,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决定了黄赤交角和二分二至点的存在,进而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最终产生了天文四季的变化。昼夜现象主要受地球自转的影响,但也包含着地球公转和太阳回归运动的影响。因此,很难区分哪些地理现象完全是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哪些地理现象完全是受地球公转的影响。从这点考虑,教材中使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标题,把涉及到的所有由于地球运动而产生的现象包括在内,在科学性上把握得更准确些。当然,这些现象中,有一些主要是自转的效应,另一些则主要是公转的效应。在具体分析每一个问题时,可以具体说明根据每课的容量,教材分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两个课题。   二、本课所讲的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三个知识点,可以说是地理 皆材中的传统内容。原高中地理教材和本课均有这部分内容。本课在组织这部分教学内容时,从与初中地理的衔接、知识点选择,以及联系实际等方面考虑,与原高中地理的相应部分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1.在“昼夜交替”一段中,安排了太阳日的知识。原高中地理把太阳日的内容放在地球自转的周期中讲述,并把恒星日同太阳日作比较。这样安排有利有弊。利在通过比较,便于学理解太阳日比恒星日长的原因;弊在出现两个地球自转的周期,头绪较多。现在教材中把恒星日放在“地球的自转”中讲述,因为它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把太阳日放在“昼夜交替”中讲述,因为它是昼夜交替的周期。这样处理,不把恒星日与太阳日比较,学生也不从地球自转周期的角度理解太阳日,显然知识的头绪减少了。同时,在“昼夜交替”中讲昼夜交替的周期比较顺理成章,也使得这段内容比较丰富。   这段内容可以看成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昼夜的静态描述,即在任一时刻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划分,以及不同地区的昼夜状态。教材中是用太阳高度来说明不同地区的昼夜状态的。教材分别说明了昼半球、晨昏线和夜半球上的太阳高度情况。第二部分是对昼夜的动态描述,即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周期。最后教材还简单说明了太阳日对人类的重要意义。教师在讲完这段内容之后,让学生完成“活动”中的第1题。这题要求学生会用实物说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形成,以及晨昏线的位置。北京和纽约分别在昼半球或夜半球,时间大约相差12小时。   2.在“地方时”一段中,增加了地方时与地理经度的关系这一知识,并在初中时区和日界线知识的基础上,举例性地介绍了世界实际上采用的计时方法。选择这些内容的出发点是增加教材联系实际的力度。   地方时、时区和区时等内容在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中均有讲述。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初中地理主要介绍理论上的时区和区时的知识,高中地理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主要通过举一些例子,说明各国在理论时区的基础上所采用的计时系统各不相同。使学生了解到的情况更加符合实际。   3.教材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关于水平运动物体偏移问题的难度。原高中地理教材中用了较大篇幅讲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问题。尽管教材是用定性的方式解释地转偏向现象产生的原因,但是学生理解起来仍感困难。地转偏向问题始终是教学的难点。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仍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列为教学内容要点,因此,教材在落实大纲要求的同时,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这个内容作了浅化处理。一是只讲现象,不讲道理,让学生知道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