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单元 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 6.1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 相关素材 黄淮海平原的地理概况 黄淮海平原又称华北平原,从这个名称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该平原是由黄河、海河、淮河等多沙性河流冲积而成的。黄淮海平原沉积物巨厚,最大厚度可达5 000米,小者也有1 500米。 黄淮海平原地势十分平坦,一般海拔不到50米。从山麓到海滨,可以分为山麓洪积冲积扇平原(课文中称缓斜平原)、冲积平原(课文中称冲积低平原)和滨海平原。其排列大体呈半环带状,三部分的地表物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土壤、植被及农业发展情况都有明显的差别。 山麓洪积冲积扇平原,主要分布在燕山和太行山麓,由许多大小不等的扇形地连接而成。其中以古黄河冲积扇规模最大,洪积冲积扇上地下水埋藏深度为4~10米,矿化度小(<0.5克/升),水质好,水量富,排水良好,土壤不易盐碱化,而且养分高,较肥沃,为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冲积平原是黄淮海平原的主体部分。这里河流密度较大,并经过多次改道,形成众多古河床和古自然堤。自然堤成为平原上的缓丘,堤与堤之间形成洼地。冲积平原多为黏土沉积物质,地下水的矿化度较高,达2~5克/升,且地下水位较高,夏季多积水,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现象。滨海平原分布于沿海地带,包括渤海沿岸平原和黄河三角洲,地势极为低平,组成物质以黏土为主。由于受海水浸渍作用的影响,地下水矿化度高,可达20克/升左右,土壤为盐土,表层含盐量达1%~3%,只能生长盐生和耐盐性强的植物。在沿海闭合洼地,土壤含盐量可高达100~160克/升,只能生长盐藻等低等植物。 黄淮海平原的旱涝灾害 我国是旱涝灾害较多的国家,黄淮海平原尤为突出。以鲁西北地区为例,据史料分析,鲁西北地区自13世纪末以来的700年间,共出现大小旱年350年,大小涝年166年(不包括黄河决口造成的100余次洪灾)。从1951年到1991年这40年中,鲁西北地区共有旱年20年,涝年11年。旱灾是一种累积性的渐变灾害,一般由两个以上季节性干旱或季节性连旱组成;涝灾主要由暴雨引起,带有突发性,因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更为严重。 降水季节分配不匀和年际变化大,是致灾的主要原因,地形条件和水利设施则是成灾大小的决定因素。鲁西北地区6~8月降水约占全年雨量的70%,而3~5月降水只占全年的13%左右,因而易造成春旱夏涝。暴雨强度大和次数多是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而干旱年往往全年无暴雨出现。农作物因降水量不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对水分的最低需求,就会出现减产。据分析,正常降水年,黄淮海平原夏玉米生长期的降水量基本能满足需要;棉花生长期的降水量能满足需要量的65%~74%;而小麦生长期缺水严重,是受干旱威胁最大的作物,也是补充灌溉的重点作物。 为了解决农业生产的干旱问题,我们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并有相应的减轻作物生理干旱和保蓄土壤水分的技术措施,做到天旱地不旱,将旱情损失逐渐减轻,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盐碱地是在气候、地形、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土壤中的盐分来源于岩石矿物风化,在随水运动的过程中,使土壤母质及地下水中都含有一定盐分。当水盐汇集于土体即产生积盐,水盐从土体中排出则发生脱盐。盐碱地的形成是土体积盐与脱盐相互作用的结果。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分布面积较广,在冲积平原上,盐碱地多呈斑块状分布,土壤盐分含量稍低,但表聚性强,干湿季节变化明显,盐分组成比较复杂,除氯化物、硫酸盐以外,局部还含有苏打。在滨海平原上的盐碱地,分布集中而连片,土壤含盐量较高,且表土与底土含盐量相差不大,盐分组成以氯化物为主。 黄淮海平原土地资源概况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这里土地资源类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