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单元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4.2 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 相关素材 中国的荒漠化研究 中国的荒漠化研究开始于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以后。先是密切结合当时的防沙治沙要求,集中力量研究干旱地带农牧交错区和旱作农业地区的沙质荒漠化,后来进一步扩大到整个荒漠化问题的研究。我国的荒漠化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朱震达等,1997)。 第一阶段,从1977年到1983年,以沙质荒漠化为中心,对其分布现状、成因、发生和发展过程、演变趋势及治理的途径进行研究,并编制了各个主要沙质荒漠化地区1∶50万荒漠化类型图。在科学研究上主要说明了五个问题。第一,沙质荒漠化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带,也发生在部分半湿润和湿润地带。第二,按成因分析,以过度农垦为主的占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的25.4%,以过度放牧为主的占28.3%,以过度樵采为主的占31.8%,水资源利用不当及工矿建设破坏植被引起的占9%,单纯由于风力作用造成的仅占5.5%。第三,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为33.4万平方千米,其中严重的占10.2%,强度的占18.3%,中度的占30.5%,轻度的占41.0%;29%分布在半干旱地带的东部及半湿润地带,44%分布在半干旱地带的农牧交错地区及草原农垦区,27%分布在干旱地带的绿洲边缘及内陆河下游地区。第四,从沙质荒漠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局部地区治理后有所逆转,但从总体上看仍在蔓延中。第五,进行群众防治沙质荒漠化的经验总结,开展国际学术交往,如举办国际沙质荒漠化讲习班和国际学术讨论会。 第二阶段,从1984年到1991年,在继续加强以流沙固定及其开发利用为主的宁夏中卫沙坡头试验站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各种自然条件下沙质荒漠化治理示范基地的建设,并扩大到半湿润地区及亚热带湿润地区,逐步建立了自干旱地带绿洲周围(甘肃临泽)、荒漠草原(宁夏盐池)、半干旱草原(内蒙古奈曼)、半湿润地带(大兴、禹城、延津和夏津)到亚热带湿润地区(南昌)的不同类型沙质荒漠化土地治理系统网络,探索沙质荒漠化土地整治模式。同时,面向第三世界,扩大国际学术交往,援助发展中国家进行荒漠化治理国家行动方案的研究(如西非马里共和国的绿色屏障可行性研究)。 第三阶段,从1992年至今。随着国际上荒漠化定义的发展,在研究北方沙质荒漠化的同时,加强对南方因流水侵蚀形成的土地荒漠化的研究。在土地荒漠化防治示范试验研究站中,增加了浙江兰溪和云南元谋两个试验站。 中国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造林绿化、整治国土事业成就巨大,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是,由于长期大面积的森林植被被砍伐,水土流失严重,目前的治理速度仍然赶不上破坏速度,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直接威胁和影响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据1998年统计或估计的数字,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38.2%;荒漠化土地面积262.2万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27.3%。(2)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剧。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千米,新增沙化土地2 460平方千米;1949年以来,因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减少湖泊500多个,减少水域面积1.86万平方千米,淤废水库总库容200亿立方米。(3)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严重,各类自然灾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 000多亿元。 从沙质荒漠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存在着局部好转、总体蔓延的特点。据统计,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荒漠化土地增加了2.1万平方千米,年平均增加约2 100平方千米,呈蔓延趋势。今后需要重点治理的地区分别是:(1)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南部的后山地区和察哈尔草原(以及河北坝上)等,主要原因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