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468528

20.《曹刿论战》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件

日期:2024-04-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7次 大小:470067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曹刿论战,课时,教学设计,课件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3.品读人物语言,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要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善于从不同的视点来分析问题,从而获得全面的辨证的理解。 【教学重点】 1.人物形象的分析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多角度、多侧面,多视点来分析人物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品读课文,体会“论战”智慧 1.阅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曹刿的身份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要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但他“位卑未敢忘国忧”。一句“肉食者鄙”,表明他已经观察到了君主身边未有长策的弊端;而“未能远谋”不仅是对自己深谋远虑的充分肯定,而“远谋”二字,也正是整个论战的核心。 3.“何以战”是个宾语前置的句子,这句话引出了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对于鲁庄公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4.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5.阅读第二段,说说在进行具体的反攻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但是被曹刿阻止,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而在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 6.鲁国战胜齐国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自己决策的原因。请你阅读第三段,结合曹刿的解释,谈谈你对他战略决策的领悟。 明确:按照曹刿的说法,这次战役是把准了两个时机: 一是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 二是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正所谓兵不厌诈,这是不可不提高警惕的。直到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三、析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1、这篇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曹刿和鲁庄公,你最欣赏谁?为什么??用“我欣赏 ,因为 ,从 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说原因。 (1)小组讨论交流并展示?? (2)教师评价、总结。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