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481273

23愚公移山课件(44张ppt)

日期:2024-05-0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6次 大小:35092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愚公移山,课件,44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列子?汤问》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作者简介 《两小儿辩日》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含义深刻,寓于哲理。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万仞( ) 汝( )魁( )父 荷( )担 箕( )畚( ) 孀( )妻 始龀( ) 智叟( ) 曾( )不若 亡( )以应 一厝( ) 陇( )断 穷匮( ) rèn r? kuí hè jī b?n shuāng chèn s?u zēng wú cuò l?ng kuì 读出以下句子的节奏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这是故事的背景。 第二段:写愚公不畏艰难,毅然率子孙移山。这是情节的开端。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四段:写愚公精神感动天帝,移山愿望实现。这是情节的结局。 课文整体感知 太行、王屋二山,方 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 王屋山 现在河南省西北部 方圆 长度单位,七、八尺为一仞 山的南面或 水的北面 第一段:愚公移山的背景。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杂然相许。 河南省王屋山下 愚公移山的雕塑像 面对 苦于 绕远,曲折 商量 全部 险峻的大山 一直 南岸 赞成 将近 第二段:开始移山。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把……怎么样 之于 纷纷 哪里 况且 削减 连……都 凭 提出疑问 第二段:开始移山。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叩 石 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 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 反焉。 换牙 用箕畚装土石 挖掘泥土 敲,凿 挑 第二段:开始移山。 第一、二段译文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原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快九十岁了,面对大山住着。(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出入绕远。(便)召集全家人商议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险峻的大山,(使道路)直接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赞成他的意见。 第一、二段译文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那样的小山都平不了,还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又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和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畚箕把土石运到渤海边。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才换牙,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暑换季(一年时间),才往返一趟。 1、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虽我之死……何苦而不平 帝感其诚……一厝朔东或自此…… 叩石垦壤,箕畚…… 杂然相许,杂曰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移山原因: 移山目标: 解决土石方法: 移山方法(工具): 家人支持: 众人支持: 路程遥远,时间长: 移山信心: 移山结果: 2、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