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485258

10.1 重叠问题 说课稿

日期:2024-06-04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1506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0.1,重叠,问题,课稿
  • cover
《重叠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重叠问题》是北京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知识,涉及了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它属于集合思想一个数学体系。本课例1在学生积累了较丰富的学习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向学生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使学生理解用直集合圈(韦恩图)表示“重复现象”的方法,了解韦恩图特别是重复部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 二、说学情 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就已经在运用集合思想方法了,例如在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但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集合圈,学生不能从集合的角度来思考并解决问题。 三、说目标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学生发展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几何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能借助直观图,利用几何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是:理解韦恩图重叠部分的含义。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师生共同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贴一贴,议一议,想一想等方式,体验“重复”,认知“集合”,进而将问题解开,达到教学目标。 六、说过程 本节课,我紧紧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了四大环节,引导学生探究集合知识。 环节一:情境导入,引出新知。 师:同学们,下个星期学校就要举行了校运会,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通过与学生紧密相联的生活实际,较快地引发出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二:自主探究,体验“重复” 在这个环节伊始,师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寻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发现“重复”现象,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接着老师抛出探究问题“怎样表示能清楚地看出哪些学生两项比赛都参加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维立刻打开,展示出了连线、圈圈等许多方法,通过这种自主探究,深刻地体验到了“重复”现象。 有了探究的过程,接下我引导学生感受用图表示就更清楚了。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个自制集合圈,以及姓名牌,发给学生,并请学生将自己所领到的姓名牌贴在集合圈里。这时,有重复名字的同学开始犹豫,名字该贴哪个圈呢?此时,到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最高潮,同桌互相交流着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同学达成一致,韦恩图便应然而出。随之教师出示韦恩图的发明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产生。 在认识集合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课件,把韦恩图的各部分分别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特别是在理解“两项都参加的学生”时,反复地让学生说一说所表达的意思,意在让全体同学都能明确其中的意义。 有了这些基础,我便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算一算,学生们都能够准确、熟练地列式解答,并说清楚重复的数要减去。同时,还能结合集合,实现多样化的解决方法。 环节三:回归生活,实际运用 为了学生更好地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我设计了动物世界、动物运动会两道习题,多元化地检查到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同时,又紧密结合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生活化。 说反思 数学的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数学知识的教学,而是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贯穿整个数学体系的始终。所以,从小就给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是非常必要的。而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的培养。在教学过程,我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严密性。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