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501362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4张PPT)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0次 大小:22859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6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课
  • cover
课件24张PPT。《孟子》 两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 熟读成诵。 自学自导一 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自学指导二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先自己独立翻译,不会的小组交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天气时令有利的地理形势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 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内城外城 围语气词 甲胄,兵器,泛指武器装备米,谷,泛指粮食放弃离开护城河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限制巩固震慑通叛,背叛到归顺,服从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池      亲戚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古义:内外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   今义: 域 古义:   今义:   放弃 委而去之委任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地域一词多义    利   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    之   三里之城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有利 锐利 的,助词 到 代词,指得道者。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下面的文字? 三、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第二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首先,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 然后,同样选作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下面的文字?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范围由战争推及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摆出观点论证观点得出结论结构图解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战争事例治国道理类 推总总分解释红色的词语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委而去之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外城放弃限制到了极点通 叛:背叛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