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507561

23.3《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7次 大小:933317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3.3,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2.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3.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4.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导入新课 翻开中国的文学史,说到唐朝,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唐代的“诗”那么说到宋朝呢?对,是宋朝的词。在宋朝有一位大词人,他叫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首宋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二、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写作背景 辛弃疾身处南宋偏安的时代。当朝主和,只思自保,不积极抗争,收复国土已渺无希望。辛是主战派,一生积极从事抗金事业,但无法施展抱负。京口,今江苏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宋开禧元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感概万千,便写下了这首词。 三、吟读,感知音韵美 1、读准字音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dōu)鍪(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móu)。 2、视频朗读欣赏 3、教师范读,读出感情 4、自由朗读,读准节奏(押ou韵)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dōu)鍪(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móu)。 5、男女生读,读出气势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女:何处/望/神州? 男:满眼/风光/北固楼。 女:千古/兴亡/多少事? 男:悠悠。 齐读:不尽/长江/滚滚流。 女:年少/万/兜鍪, 男:坐断/东南/战未休。 女:天下/英雄/谁敌手? 男:曹刘。 齐读:生子/当如/孙仲谋。 四、品读,感悟词情美 全词以三问、三答构成,问答贯穿全文,以此理解词的内容。 1.一问———问江山”:“何处望神州?”答曰:“满眼风光北固楼。” 思考: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 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何处望神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2.二问———问兴亡”:“千古兴亡多少事?”答曰:“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思考:“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