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515038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共21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0次 大小:716452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教部,社会,PPT,21张,课件,变化
  • cover
(课件网)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七课 (平王东迁) 夏 (约前2070 ~约前1600 ) 东周 商 (约前1600 ~前1046 ) 西周 (前1046 ~前770) 齐楚燕韩赵魏秦 (前770 ~前476) 春秋 (前475 ~前221 ) 战国 秦 (前221 ~前206 ) 春秋得名于孔子编撰的编年史《春秋》 战国得名于西汉刘向整理校订的《战国》 前475年 前221年 战国 前770年 春秋 一 战国七雄 匈 奴 燕 齐 楚 秦 宋 吴 越 晋 赵 魏 韩 三 家 分 晋 齐 田氏代齐 燕 楚 秦 晋 (中)“三家分晋” (东)“田氏代齐” (南)楚国 (北)燕国 (西)秦国 一 战国七雄 一 战国七雄 周朝制度体系的崩溃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 战国形势: 在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当时的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著名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一 战国七雄 战国中期,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西来,矛头直指魏都大梁。庞涓闻讯立即回师自救,孙膑巧妙地在魏军南撤必经之地桂陵设伏,大败魏军,史称“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 后来魏国又出兵韩国,韩国向齐军求救,孙膑用“增兵减灶”之计诱使魏军回师追击,在马陵伏击魏军,射杀魏军大将庞涓,史称此战役为“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 一 战国七雄 战国后期,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一带爆发战争。急于求成的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秦将白起采取了佯败诱敌,进而分割包围作战的方针,最终秦军歼灭赵军四十余万,获得战争的胜利。 长平之战 战国的历史,就是这七个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比拼国力的历史。而历史就在长平之战这里开始转折,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秦国势如破竹,统一六国已经指日可待。 ———《中国通史·第一卷》 兼并 战争 七雄并争 一统中国 一 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 战斗 时间 双方兵力 结果 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 楚方:四万二千余人 晋方:五万两千余人 晋胜 邲之战 公元前597年 楚方:四万五千余人 晋方:四万八千余人 楚胜 战役 时间 双方兵力 结果 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 —公元前353年 齐军八万人 魏军八万人 齐胜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 —公元前340年 齐军不详 魏军约十万人 齐胜,魏军全军覆没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 —公元前260年 赵军约四十五万 秦军约六十万 赵军全军覆没,秦惨胜,死伤过半,合计双方伤亡七十五万左右 战国时期经典战役 车战为主; 交战双方 比较重视礼节 (贵族式战斗) 步兵为主, 骑兵为辅。 兵种丰富。 重计谋兵法; 出现铁制兵器 战争逐渐从礼仪性走向实用性 思考:春秋战国战争有什么区别? 一 战国七雄 春秋的争霸战争: 1、战争规模: 2、战争目的: 军队数量少,战术单一,往往数日就决定战争胜负 掠夺财富,确立诸侯霸主地位 战国的兼并战争: 1、战争规模: 2、战争目的: 战争规模大,战略战术复杂多样,持续时间长 兼并天下,统一中国 前451年,三家分晋后 战国初期的秦国: 地理位置 , 是个 的小国。 正是这个地处边陲、被视为野蛮、落后的蕞(zu?)尔(形容比较小的地区)小国,几百年后却打败了经济高度繁荣、文化异常发达的六个关东大国。 ———《中国通史·第二卷》 偏西 落后 一 战国七雄 二 商鞅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普及使得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壮大。各国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纷纷通过变革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以图富国强兵,使得在残酷的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变法背景 二 商鞅变法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