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51513

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节聚落的形成教案

日期:2025-05-01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4次 大小:306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一节,聚落
  • cover
聚落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聚落的概念及分类。 2.了解并懂得乡村形成、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3.理解并能分析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区别乡村的形成与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城市是由乡村演变来的,应正确认识城乡之间的差别。 ●教学重点 1.村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3.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出现的地区。 ●教学难点 1.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2.世界早期城市的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分析乡村和城市形成的历史条件;运用导学法、综合分析法来讲解村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世界早期城市的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投影片图6.4“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我们前面一个单元学习了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工、农业生产实际上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解决人类的吃、穿问题,人们吃的好了、穿的好了,就该考虑住的问题了。在我国北方一些农村,农民一生中有三大喜事: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可见,居住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问题。 [新课教学]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板书) 6.1 聚落的形成(板书) 我们先来学习一个新概念———聚落。 一、聚落的概念及分类 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这个词源于德文,意即居住地。 引导学生读图6.1“不同聚落的景观”,并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居住地,得出聚落分为两大类:乡村和城市。 什么是乡村、城市 让学生从课文中自己找出,并能进行比较、区别。 学生活动:自己阅读课文,找出乡村、城市的概念,并进行分析、比较。 教师抽查、提问:略 教师强调、补充:以前我国乡村的居民几乎全是农民,所以乡村也称农村,但乡村不能称做山村,因山村只是指山区的农村。 城市是由乡村发展演变来的。一般来说,城市比乡村规模要大、人口要多。但究竟多大算做乡村,多大叫做城市呢? (学生思考、分析) (教师依据下列材料补充说明) 划分城市的标准 世界上不少国家以2000人或5000人以上的居民点称为城市,联合国规定的标准为2万人。 我国规定: 人口大于100万:特大城市 50万~100万:大城市 20万~50万:中等城市 20万以下:小城市 5000~2万:一般叫镇或城镇 国际上一般把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称为“超级大城市”,如纽约、东京、墨西哥、北京、上海等。 承转: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知,人类是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那么,乡村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乡村的形成(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课文,分析归纳,然后来说明(回答)乡村形成的历史条件。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思路进行总结: 聚居→穴居和逐水草而居→分散的乡村聚落(半固定)→固定的乡村→聚落(定居地) 乡村形成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板书) 讲述: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所以乡村的住宅形式,即民居也是形形色色的,如北京的四合院、黄土窑洞、蒙古包、江南水乡民居、傣族的竹楼、四川的吊脚楼、新疆的土拱住宅等。 各地村落的形成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可以从村落的形态上反映出来。从村落的布局形态看,有的乡村居住比较集中,往往呈圆状、多边形(如课本6.2图),有的居住比较分散,呈条带状(如课本6.3图)。教师讲到此处,最好能列举出学校附近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乡村为例来说明。为什么同是乡村,在分布上会有不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