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516947

部编人教八年级语文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0张ppt)

日期:2024-04-3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1次 大小:155070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教,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
  • cover
课件20张PPT。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观察以下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1月27日-),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华裔美国籍,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名誉教授 。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了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也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重点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重难点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德育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彷(   )徨(    )1.注音zhàocuòpánghuáng 格物: 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彷徨:2.理解词义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理清思路1、作者怎样解释“格物致知”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格物致知 含义解释: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含义: “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 古今区别: 古代:目的不在求知而在平天下。 现代:目的是获取真正的新知识。论点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1-2自然段3-12自然段13自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话题(第1段)解释“概念”,引出对中国传统教育 弊端原因的分析。(第2—5段)(引入)为什么要提倡实验精神 (重要性)1、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2、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的学习弱点决定的3、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写作目的)内涵、意义、希望王阳明格竹自身的学习   经历讲道理摆事实论点论据论证格物致知精神:1、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2、要有积极的态度,不能袖手旁观。3、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不是盲目的。4、要有眼光(要有判断力)、勇气、毅力。5、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不盲目地接受过 去认定的真理和学术权威的意见。1.“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2.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