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543816

1 沁园春·雪 教案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3次 大小:4577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沁园春,教案
  • cover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雪 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3.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4.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的精练优美。 5.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内容。 6.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描绘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1.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 2.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 3.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部分段落: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州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作,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根据经验,学生会认为是吹捧之词)。 2.投影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一段文字: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乎,况余子乎!” 教师说明:这段文字绝不是吹捧,因为它写于1945年国民党统治时期,那时吹捧毛泽东,可能有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词的代表作。 二、反复朗诵,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学生自由朗诵。 教师示范:虽然历史的风云已经散去,但我们仍可以用“第三只眼睛”在想象的世界里再现当时豪壮的雪景。 我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仿佛看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给大地披上了红纱,皑皑白雪在红日的映照下,宛如青春少女一般妩媚动人。 三、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播放诗歌朗诵录音,然后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朗读全诗,师生共评。 2.品读前三句: (1)这三句在上阕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总写了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 (2)由此可见上阕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明确:先总写,后分写。 (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写情态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静态描写,后者是动态描写。 3.品读分写部分: (1)“望”所统领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由“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站在高山之巅,不畏严寒风雪,远眺北国大地,欣赏北国壮丽雪景。其气势何等豪迈。 (2)品读描写长城、黄河的几句: ①“惟余莽莽”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②本词写黄河与一般表现黄河的作品在情态描写上有何不同? 明确:一般作品表现黄河的动态,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本词写的却是黄河的静态。 ③这样写“长城”“大河”表现了什么? 明确:描写了一个视野广阔,寒风凛冽的冰雪世界。更显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 ④这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对偶。 (3)品读描写群山、高原的几句: ①这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对偶、比喻、拟人。 ②诗人为什么觉得群山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像一头头白象在奔驰? 明确: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被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伸向远方,仿佛一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头头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丽;二者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样浪漫的想象实际上正是以雪压冬云,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基础的。 (4)在“长城”“大河”与群山、高原的情态描写上有何不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