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553322

5《苏轼词两首》(40张PPT课件+练习)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0次 大小:57550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苏轼词两首,40张,PPT,课件,练习
    5 苏轼词两首 课后篇巩固提升 随堂演练 一、课内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2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直奔历史,把奔流不尽的大江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背景。 B.“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直插云霄的山峰、拍岸惊涛和澎湃的雪浪。 C.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着力塑造了年轻有为、春风得意、指挥若定的东吴将军周瑜的形象。 D.词中所描绘的“乱石”“惊涛”的赤壁景色与“雄姿英发”的周郎形象,相映生辉,各臻其妙。 答案A 解析A项,“词的开篇,直奔历史”不当,词的开篇写的是眼前景。 2.词作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格调? 参考答案作者在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英雄人物的追怀后,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既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喟和功业无成的无奈,又表现了作者襟怀旷达、自解自慰的超脱和豁达。 解析作者用祭奠江月来收束全词,表现了自己的忧谗畏讥和无可奈何,但“江月”一词,又让人感到作者的豁达与豪放。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3~4题。 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奠定基调,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B.“吟啸且徐行”的意思是“在雨中边吟诗边啸歌散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C.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何妨”二字透出一点忧伤,更增加挑战色彩。 D.结尾三句是饱含人生哲理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人生顿悟。 答案C 解析C项,“‘何妨’二字透出一点忧伤”错,应为“洒脱”。 4.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参考答案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料峭,又见阳光斜照;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解析解答这个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任天而动”的含义,“天”指自然,“动”指诗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词前面的小序和词结尾处的“胸臆”语分析即可。 二、语言运用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啸,是一种介于呼叫与歌唱之间的声音。①               ,如徐干《情诗》“啸歌倚华楹”里以啸呼唤爱情,曹植《杂诗七首》“悲啸入青云”中以啸来表达青云之志难以实现的悲凉。从魏晋开始,啸歌与清谈、饮酒、服药、弹琴等一样,成为名士风度的象征。②               ,据记载,阮籍之啸可“闻数百步”,南朝还有“嵇琴阮啸”的美誉。③               ,与其沉默寡言的个性、有苦难言的境遇有关,也和他常与善啸高人切磋,其人其事得六朝以来文史家的关注有关。? 参考答案①啸可以用来传情达意 ②其中阮籍的啸歌最为著名 ③推究其能够成为啸歌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