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5551

4.9《鸿门宴》学案(2)(鲁人版08版必修2)

日期:2024-05-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57次 大小:185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鸿门宴,学案,鲁人,08版,必修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www. ( http: / / www.21cnjy.com / ) 《鸿 门 宴 》学案导学 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 常爱森 导学目标 1.了解文中揭示的项羽的悲剧性格; 2.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3.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导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导学难点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扫除读音障碍,能通顺朗读; 2.查注释,初步了解文意,掌握课文训练重点中要求理解的词语的含义; 3.查资料,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 二、问题探究 1.鸿门宴的斗争具有怎样的深层背景? 刘邦、项羽都有南面称孤的野心。当年刘邦看见秦始皇,曾十分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也曾自负地说:“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灭后,刘、项矛盾日趋激化,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则拼死相争。 2.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弥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3.从鸿门宴斗争中试分析刘、项性格特点。 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哈,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三、课文结构 开端:无伤告密 范增献计。 发展:项伯夜访 刘项成约。   高潮:鸿门设宴 险象环生。   结局:刘邦脱身 无伤被诛 四、理解课文“四美”及人物要点 1.情节结构之美:首尾呼应,环环相扣。   2.语言形式之美:个性化的语言,迎合性的语言,透露心迹的称谓。   3.史传文笔之美: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冷眼观世事,留待后人评。   4.人物形象之美:项羽———悲剧英雄,刘邦———识时务者为俊杰 五、课堂训练 (一)阅读文章第一段,完成1-5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沛公欲王( )关中 ②旦( )日飨( )士卒,为( )击破沛公军③范增说( )项羽曰 ④好( )美姬 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