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555459

5.2氮及其化合物课件 第二课时(课件+教案)

日期:2024-05-04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2次 大小:264600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件,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教案
    《氮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氮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 单元 5 学科 化学 年级 高一 教材 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的第二课时。本节内容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氨和铵盐的性质。教材通过浓硝酸的的颜色以及氨的喷泉实验,让我们认识氨的的结构和性质。氨及铵盐是氮组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氨就是我们身边的元素,我们身边的化肥以及身体中,都有氨及铵盐的影子,通过氨的喷泉实验,引出氨的化学性质,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氨以及铵盐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Vwijb4Hj2 另外,在氨以及铵盐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了大气污染物。我们要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要求,加强环境教育,关注环境问题,要对我们的社会负责,也要对我们的环境负责。在介绍氨以及铵盐的性质与应用时,不止看到化学对我们带来的好处,也要关注化学对我们带来的负面效果。而解决环境问题,最终的还要从化学学科入手,找到解决的根本方法。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为解决我们的黄精问题,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节安排了“氨--NH3”,“铵盐”,这两部分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掌握氮的氨以及铵盐有关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氮喷泉实验,了解氨水的化学性质,同事要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对于铵盐,使我们农作物的一种重要的氮肥,要认识铵盐在农业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对于铵盐的使用,要注意使用安全。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观察喷泉实验,提高获取知识、分析知识、评价知识的能力,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现象和结构出发,设计探究方案,探究喷泉实验的原理,在探究中互利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激发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兴趣,尊重科学,认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参与探究过程,培养自身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分析能力。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重点 难点 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在城市的广场上看到美丽的喷泉,那么你知道,在实验室里也可以形成美丽的喷泉吗?这一节课,我们就讲一种可以形成喷泉的物质--NH3。 讲授新课 第一节 氮及其化合物 一、氨--NH3 1、氨分子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电子式: 结构式: 氨分子的空间结构: 分子形状:三角锥形 键 角:107°18′ 分子极性:极性分子 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标准状况下密度0.771g/L;易液化,(可作致冷剂);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气1:700)。 【启发并实验】 氨极易溶解于水,用什么实验可以证明这一性质呢? 3.【实验5-6】 如图5-11所示,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NH3,用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预先吸入水)的橡胶塞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预先在水里滴入少量酚酞溶液),打开弹簧夹,挤压胶头滴管,使水进入烧瓶,观察并描述现象,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 如何引发喷泉? ①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②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排走导管中的空气并溶于水,使烧瓶内气压减少,产生喷泉。 ③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的原理相似吗? 想想看:(1)氨为什么会形成喷泉(该实验的原理)?氨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外形成较大的压差; 溶液为什么变为红色?氨气溶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