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592661

第15讲 牛顿第二定律及实验探究 学案 (教师版+学生版)

日期:2024-06-07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44次 大小:31025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探究,学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讲 牛顿第二定律及实验探究 知识梳理 1.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将不带定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小桶的情况下,使小车带动纸带?打点计时器打点时?沿长木板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目的:使小桶和砂子的重力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力. (2)实验中作出的a-F图象有时不过原点,如图所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实验中没有考虑托盘的质量,误将砝码的重力等于拉力F,或是平衡摩擦力时垫得太高了,会出现图象甲的情况;实验 中没有平衡摩擦力或摩擦力平衡不足,会出现图象乙的情况. 实验中作出的a-F图象发生弯曲,如图所示,主要原因是重物质量相对过大,不满足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4)误差分析:除了偶然误差之外,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拉力大小并不等于重物重力大小。 2.合外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 (1)力与加速度为因果关系:力是因,加速度是果.只要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就会产生加速度.加速度与合外力方向是相同的,大小与合外力成正比. (2)力与速度无因果关系: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可以同向,可以反向.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同向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反向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3)两个加速度公式的区别 是加速度的定义式,是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与、、均无关;是加速度的决定式,加速度由其受到的合外力和质量决定. 3.单位制 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 ?(1)单位制: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2)国际单位制: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制订了一种国际通用的、包括一切计量领域的单位制,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 ?①国际单位制中选定长度(l)、质量(m)、时间(t)、电流(I)、热力学温度(T)、发光强度(I)、物质的量(n)七个量为基本量. ?②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Ⅰ)基本单位 长度l,单位:m;质量m,单位:kg;时间t,单位:s. ?(Ⅱ)常用的导出单位 速度(v),由公式,导出单位:m/s. 加速度(a),由公式导出,单位:m/s2. 力(F),由公式F=ma导出,单位:N.?? 1N=1 kg·m/s2. 此外还有功、功率、压强等. 精讲1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一、实验原理 ?实验的基本思路———控制变量法: ?(1)保持研究对象即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小桶内砂的质量,即改变作用力,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验证加速度是否与作用力成正比. ?(2)保持小桶中砂的质量不变,即保持作用力不变,改变研究对象即小车的质量,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验证加速度是否与质量成反比. 二、实验器材 小车、砝码、小桶、砂、细绳、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纸带、刻度尺、天平. 三、实验方案的设计 1)三个物理量的确定与测量 ?本实验的研究对象:小车 (装置如图1所示). 图1 ?(1)小车质量的测量:利用天平测出,在小车上增减砝码可改变小车的质量. ?(2)拉力的测量:①平衡摩擦力:垫高木板,让小车在不挂重物的作用下利用下滑力平衡摩擦力。 ?②当小桶和砂的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小桶和砂的重力近似等于小车所受的拉力(合外力). ?(3)加速度的测量:由纸带根据公式Δx=aT2,结合逐差法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 2)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象法、“化曲为直”法 ?(1)研究加速度a和力F的关系 ?以加速度a为纵坐标,力F为横坐标,根据测量数据描点,然后作出图象,如图2所示,若图象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就能说明a与F成正比. 图2 ?(2)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如图3所示,因为图象是曲线,检查图象是不是双曲线,就能判断它们之间是不是成反比例 关系,但检查这条曲线是不是双曲线,相当困难.若和成反比,则与必成正比.我们采取“化曲 为直”的方法,以为纵坐标,以为横坐标,作出图象,若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