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冀教版科学《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燃烧的秘密》是河北人民-出卷网-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单元第20课。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燃烧时发生的变化,了解物体燃烧的秘密。难点在于探究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和燃烧后的生成,了解燃烧属于不可逆变化。最后通过探讨燃烧的利弊使学生懂得如何科学地利用燃烧及预防由于燃烧引起的灾难,增强安全用火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认识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过程以及某些物质混合后能生成新物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燃烧现象并不陌生,对燃烧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课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了解燃烧后生成新物质,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再利用图片和科学在线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认识燃烧给人们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提高安全用火意识。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生成的新物质。 2、了解燃烧与生成的关系及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加强防火意识。 能力目标: 1、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科学方法。 2、梯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意识。 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三、教学难点 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 四、、课前准备: 1、上网查找有关燃烧对人类的意义和危害。 2、各学习小组到消防重点单位搜集张贴的安全标语。 3、分组材料:纸张、布、木条、干树叶、蜡烛、火机、酒精灯、镊子、打火机、烧杯、石灰水、干布、蒸发皿等。 五、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法。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燃烧的录像。 师述:同学们,这些燃烧的画面我们大家太熟悉了,因为我们是生活在“火”的重重包围之中:在家里,打开煤气灶,一股蓝色的火焰便升腾起来;走进教室,脚下的水泥、瓷砖是燃烧制成的;出门时乘坐的飞机、火车、轮船、汽车,都是靠“内燃发动机”才动起来的。那么物体在燃烧时有些什么秘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活动:燃烧的变化 (1)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①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蜡烛燃烧后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呢?” 师述:我给大家准备了一种学常见的物品。(示蜡烛)蜡烛燃烧,很多人都见过,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蜡烛燃烧后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呢? ②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说出简单依据。 ③介绍实验方法,指导做实验验证猜想。 (出示)燃烧实验的要求:(注意:实验之前我们得先把窗户打开以便通风,看看周围有没有易燃物品,并准备好湿毛巾以备灭火使用。) 1〉.实验时用镊子夹住可燃物,放在蒸发皿的上部点燃。 2〉.观察物体燃烧时的火焰颜色、气味、灰烬或其他现象,并做好记录。 3〉.观察不同的物体燃烧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小组内分工合作,尤其要注意安全。 ④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生成物(如火焰和气味,光和热,气体和灰烬等),以及如何知道或感受到这些物质的生成。 师提问:除了这些我们能明显看到或感受到的现象,蜡烛燃烧还可能生成什么?我们如何来验证生成物呢? 学生讨论,说一说。 师:我们可以用干烧杯和内壁沾有石灰水的烧杯分别罩在点燃的蜡烛上,观察烧杯内壁有什么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交流汇报。 师:干烧杯内壁上有水,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沾有石灰水的烧杯内壁上,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了,说明蜡烛燃烧后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师介绍(这可能有些同学不太明白,我们做个小实验:往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看看石灰水怎么样了?我们吹出的气是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小结;蜡烛燃烧不但发出了光、放出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